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处于社会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产生交际,语言则是交际的工具。语言交际从功能上可分为传知性交际和寒暄性交际。作为寒暄性交际的载体,寒暄语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很多学者对寒暄语进行过研究,多是从寒暄语本体、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等角度研究。本文基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结合关联理论下的“明示-推理”模式,从认知的角度对汉德寒暄语进行对比研究。本文选取德剧《Sibel&Max》和中文剧《虎妈猫爸》中的寒暄语作为语料,将收集到的寒暄语语料分为呼叫型、称谓型、恭维型和安慰型四类,然后结合关联理论对这四类寒暄语逐一进行分析,论述各类寒暄语的基本认知过程。在对比之后发现,汉德寒暄语在明示过程中的程式化和既有定识中的边界性程度上有较大差异。在明示过程中的程式化程度上,德语寒暄语的程式化比汉语寒暄语更为明显,这点主要表现在呼叫型寒暄语中。在既有定识中的边界性比较上,德语寒暄语的边界性比汉语寒暄语强,这点在称谓、恭维、安慰型寒暄中均有体现。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德社会等级观念差异和中德文化认同差异。中德两国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承决定了两国人民具有不同的潜在认知语境。在寒暄交际过程中,中国人和德国人在面对同一寒暄主题时,处理话语的模式相同。但是由于潜在认知语境的构建不同,他们被明示话语激发的定识区域不同。所以,他们对话语关联性的理解也具有差异。而在“明示-推理”模式中,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关联性的过程。由此,在推理过程中,他们依据不同的话语关联性调用不同的既有定识,从而产生不同的语境假设。他们在此基础上筛选出的最佳语境假设和推理出的话语含义因此产生偏差。通过对他们认知差异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外语学习者和跨文化交际者提出可行性建议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