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同时利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方法:收集新华医院在2004 年7 月~ 2005 年8 月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共58 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进行研究:1)在M-H 琼脂平板中加入针对不同酶及外排泵抑制剂,进行K-B 法药敏试验;2)用改良三相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 3)用等电聚焦电泳进行酶的分析;4)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金属酶基因(IMP、VIM)以及外膜膜孔蛋白基因(OprD2);5)采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58 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中,有52 株持续高产AmpC 酶合并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其中15 株同时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 缺失;1 株既持续高产AmpC 酶又有ESBLs 且合并过度表达主动外排;在5 株既不产β-内酰胺酶又无过度表达主动外排的细菌中,有1 株OprD2 基因缺失;58 株均未检测到金属酶。对58 株菌株进行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经电泳后得到3-10 条条带,分成16 个基因型。从重症监护室(ICU)病人分离所得的菌株,主要为Ⅱ型和Ⅲ型,分别占71.79%(28/39)和17.95%(7/39),从急诊科、高干病区和呼吸科病人标本中分离所得的菌株,除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基因型外,同时还有与ICU 菌株重叠的基因型存在。其余病区病人所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数量较少,分布也较分散与独立。ICU 内可能同时存在多个基因型的流行。
结论: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持续高产AmpC 酶合并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其中约1/3 菌株又同时伴有外膜膜孔蛋白OprD2 缺失,未检出产生金属酶菌株。ICU存在多个型别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持续存在和流行,临床医护人员应对此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