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强调了质量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提高质量。只有办出了质量和特色,才能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企业满意,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和支持。从教学者的层面来说,很多老师存在着较大的误区,将大学语文的教学视为一门“轻松的课程”,较之专业课程,教师更容易忽视、更加缺乏对自己的教学目标的考察和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追问。高职语文教育没有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也就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改革空间和创造性教学平台;出了校门,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走入第一线的生产线上,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加迫切需要语文教学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语文素质,提高他们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适应社会对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语文教育应充分发挥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包括笔头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健全人格塑造、和人文素质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不仅仅需要大量的进行知识创新和创造的科学家,更需要千千万万将图纸变成产品,将知识变成财富,将技术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要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最核心的环节之一就是要有大量的技术型人才推动这一转变。正因为如此,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这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但是不是说我们的学生一辈子都必须是、也只能成为一个蓝领工人。其实,这种理解也是有失偏颇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我们不仅培养技能,也要培养素质,我们不仅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事,也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很多在学校里专业技术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在企业实践中却遭受挫折。企业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的团队,而不是一个只懂一门技术的工人。团队协作,服从意识,学习新的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也离不开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文化和审美意识的人才培养核心是:乐业、敬业、创业、创新。在高职院校中,语文教学要彰显人文特色,这种人文文化的内涵,应该包括职业文化、人文素质、审美教育等一系列完整的综合素质,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识字的“农民工”、“技术工”,而是在学校的学习中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具备健全人格,能够运用学习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奉献的价值观的人。对于第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同时,必须亲身参与调查研究,总结原因教训,找出失误,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笔者从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实用性教育这个切入点展开,延伸到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审美教育领域,进行综合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