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无肠道病变的正常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出较为合理的小肠磁共振基础扫描方案。第二部分:以肠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肠道磁共振扫描结果同传统的断层扫描方式(CT)相对比,从而验证小肠磁共振扫描的临床可行性。目的:以正常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肠道磁共振扫描的序列配比方案,选取出既省时、图像对比度又好的扫描方式,从而为使磁共振应用临床检查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无肠道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5人,分段口服甘露醇水溶液肠道准备后进行1.5T MRI检查,包括冠状位的BFFE、TSE-T2WI、SPAIR-TSE-T2WI、TFE-T1WI、dual-FFE-T1WI。按双盲法分别由两名MRI诊断医师独立对各序列图像分别从图像质量、肠壁显示情况、肠系膜血管显示情况予以评分,最后对其评分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判定各序列的应用价值,配比合适的小肠磁共振基础扫描序列方案。结果:图像质量:BFFE、T2-TSE、T1-TFE、T2-SPAIR四种序列图像质量两两之间相比,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此四种序列分别同dual-FFE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种序列图像质量均明显好于dual-FFE序列图像质量。肠壁显示情况:T2-TSE序列肠壁显示效果与其余四种序列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T2-TSE肠壁显示效果最好;而TFE-T1WI肠壁显示效果高于其它三种序列(P<0.05);BFFE与T2-SPAIR相比肠壁显示效果相仿,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序列均高于dual-FFE序列(P<0.05);肠系膜血管显示情况:TFE-T1WI同其余四种序列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肠系膜血管显示效果最好;BFFE同T2-SPAIR序列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此两种序列肠系膜血管显示效果均优于T2-TSE、dual-FFE序列(P<0.05);dual-FFE序列肠系膜血管显示效果优于T2-TSE序列(P<0.05),T2-TSE序列肠系膜血管显示效果最差。结论:TSE-T2WI联合TFE-T1WI序列具有较高的图像对比度,肠壁及肠系膜血管显示效果好,可作为小肠磁共振检查的基础扫描序列。BFFE序列扫描速度快,呼吸伪影极少,可用作监测序列来判定肠道充盈情况。SPAIR-TSE-T2WI因其良好的抑脂效果及好的图像质量,可视情况应用于上述基础序列筛选出的肠道疾病患者,为影像医师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目的:将小肠磁共振扫描(MRE)应用于临床患者,与临床常用检查方式CT小肠造影检查(CTE)结果相比较,检验MRE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20例临床肠道患者(包括17例可疑病例及3例克罗恩病确诊患者;在图像分析阶段,3例克罗恩病患者疾病类型对诊断医师保密)分别进行磁共振及多层螺旋CT检查。分别由MRI科与CT科医师按双盲法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最后由研究者汇总检查结果并与内镜、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评定MRE检查的影像学诊断效果,判定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小肠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为:正常4例、克罗恩病12例、胃肠道间质瘤2例、肠结核1例、淋巴结转移瘤合并小肠脂肪瘤1例。CT肠道检查结果为正常4例;克罗恩病12例、胃肠道间质瘤2例、肠结核1例、淋巴结转移瘤(或淋巴瘤)合并小肠脂肪瘤1例。所有检查者经手术病理或内镜结果证实为:正常2例(包括病变位于结肠、直肠且相应肠段充盈不良的情况,因本项研究仅针对小肠口服造影剂充盈,结直肠充盈不良的情况下,不能提供诊断信息。)、克罗恩病14例、胃肠间质瘤2例、肠结核1例、淋巴结转移瘤合并小肠脂肪瘤1例。磁共振正确诊断18例,漏诊2例;CT正确诊断17例,不能明确诊断1例,漏诊2例。磁共振对小肠疾病的检测效果同CT小肠检查一致性好(Kappa值=0.773,P<0.05)。结论:小肠磁共振扫描同CT肠道扫描结果相仿,可成为小肠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