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贸易附加值的视角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yu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参与全球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然而,各国制造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形成的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并不相同,价值链的不同分工位置确定了一国在贸易中的利益得失。如何准确测度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从而进一步规划政策,指导分工地位的提升显得尤为关键。  传统的测度国际分工地位的指标,或者只考虑了最终产品的价格、质量等情况,或者仅考虑到中间品投入与进口的关系而忽视了剔除中间品投入后出口的国内附加值情况。贸易附加值可以比较综合、科学的衡量一国分工地位,从而确定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情况。因此,从附加值视角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现状和研究分工地位影响因素十分必要。  本文在相关理论和文献基础上,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构建贸易附加值测算方法,运用OECD和WTO合作开发的数据库,测度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整体及细分行业的出口贸易附加值,以此作为判断国际分工地位的指标,进行跨国比较。并构建跨国面板模型和国内制造业行业面板模型,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贸易附加值的测度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首先,随着产品内分工的深化,中国制造业比全球其他国家发展更为迅速,在全球具有一定竞争力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研发不足的压力与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的挑战。其次,国际分工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贸易附加值较高;发展中国家分工参与国际的强度较低、获得利益能力较弱贸易附加值相对较低。随着国际分工进程加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贸易附加值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再次,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在世界范围中居于中等水平,但是贸易附加值下降快于其他发展中和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在不断恶化,需要引起重视。第四,OECD各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主要来自资本、自主创新、FDI的贡献,劳动力对各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改善作用不大。中国丰裕劳动力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不存在显著影响关系,其丰富的劳动力投入并未对其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带来积极影响。而中国制造业的资本投入、自主创新、FDI对贸易附加值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后,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和制造业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些对策和发展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群组评价”(Group-Evaluation)是针对“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中的“单一化现象”(Simplification Phenomenon),从评价的主体进行扩展从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