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文化有着越来越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至于体育解说,我们都很熟悉,人人都能碰到,而且也很好理解:体育解说——关于体育的解说。然而体育解说在体育节目传播中,处于相当核心的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受众对体育赛事转播的认知和认可。而对体育解说的研究却甚是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广大受众和体育解说从业者对体育解说的认知,妨碍了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对体育解说进行叙事学意义上的相关研究,有利于在认识论上和实践论上深化对体育解说的理解,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体育解说的实践。体育解说,依托体育比赛,属于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或精彩纷呈,或平淡无奇,均如浮云飘过,无迹可寻。而实际上,在体育解说话语行为的内部隐含着内在的推动力。在解说话语不绝如缕的表象之下,其深层话语结构会被遮蔽,让人无法探及。采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借鉴人类文化学、符号学、现象学、结构功能主义等一系列先进文化成果,把我们看似熟悉的东西——体育解说再一次地陌生化,重返话语的原初,在传播学、叙事学的框架内开创体育解说研究的新局面和理论体系,其研究视角对叙事学研究本身也是一次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本研究主要针对体育解说员、在校学生、体育受众以及大量比赛文本,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思辨论证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控制实验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在体育解说的文本层面和语境层面两个大的话语产生的层面展开调研和分析,得出了较为真实可信、具备哲理思辨、益于解说实践的观点和结论,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和附录等部分组成,正文包括4大部分,基本涵盖了叙事学的分析角度和传播学的结构框架。文章首先从结构功能主义的命题出发,从人类学的学理视野,探讨了体育解说的产生、发展和功能。认为,体育解说的产生植根于体育文化的超越性、创造性和传播使命,分析了体育解说的古代原型——体育比赛现场司仪,他们有着同样的功能和存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体育解说发展的中西脉络和体育解说的基本功能。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引入“场域”的概念,因为这是体育解说员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领域。在体育解说的叙事场域里,充分认识“解说资本”的概念,它是解说员存在的价值基础,解说员的职业声涯都在为此而奋斗;体育解说员的生存和成长还是一个场域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说员需处理好场域内“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身”等场域环境因素,为自身成为解说场域的象征符号而不断前行。在第三章“叙事资格”部分,重点分析了一个走向前台的体育解说员所必须的能力储备,同时还包括叙事意识的成熟和叙事策略的完善。第四章“话语建构”的研究目的直接指向解说文本的生成路径,在深入探讨体育解说话语本质的基础上,梳理了体育解说话语的实践本质,在透视解说话语的结构模式之后,在“时间处理”、“叙事线索”的结构梳理之下,分析出解说话语文本的“即时围观”和即时重构的生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