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杨简(1141-1226),字敬仲,浙江慈溪人,世称慈湖先生,南宋时期哲学家。杨简作为陆九渊的弟子,是南宋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心学传承中有着重要地位,其修养工夫极为深厚。本文通过对其修养工夫论的研究,提炼其心学修养方法,庶几可以为今人修身践行、安身立命提供启示。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阐述杨简修养工夫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杨简的心学思想和修养工夫论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简(1141-1226),字敬仲,浙江慈溪人,世称慈湖先生,南宋时期哲学家。杨简作为陆九渊的弟子,是南宋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心学传承中有着重要地位,其修养工夫极为深厚。本文通过对其修养工夫论的研究,提炼其心学修养方法,庶几可以为今人修身践行、安身立命提供启示。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阐述杨简修养工夫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杨简的心学思想和修养工夫论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下形成的,南宋初因政治妥协造成的稳定的政治局面,为杨简求学佐政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自二程以来儒学的新发展也为杨简修养工夫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阐发杨简的心学本体论。杨简将“本心”视为人与生俱来且恒久存在的道德实体,“本心”作为先验依据,提供了人人都具有成为圣贤可能性的理论基础。第三,辨析杨简的修养工夫论。虽然在理论层面上人人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但在现实层面毕竟善恶驳杂,要想成圣成贤,必然是艰难漫长的路,需要采取适当方法并坚持修炼。怎样进德修业,使心之本体充分实现,是杨简修养工夫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杨简的心学中,“人心即道”是本体论的始基,“不起意”是工夫论的途径。杨简认为心之本体即道,保任心之本体的工夫就在于“不起意”。“意”是在后天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偏倚、执着、定向性的思想情感及在此基础上生出的欲求,“不起意”就是将蒙蔽人心的意念和杂虑除掉,使“本心”恢复清明,展现其神妙的功用。杨简认为“不起意”要从“知及”、“仁守”两方面做起。第四,对杨简修养工夫论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析。杨简进一步发展了儒家修养工夫论思想,对于当今世人修身、进学、治世的启迪与引导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需求的需求不断上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现减排目标是低碳经济下国家和企业的最佳发展途径。2020年,中国政府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双碳”目标下,越来越多的全渠道零售企业开始采取措施参与到低碳减排中,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全球市场竞争加剧和需求多样化等因素导致全渠道零售企业很难获得市场需求的全部信息。在此背景
区域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域创新的持续发展不仅与人力资本等要素息息相关,而且依赖于政府教育支出弥补教育市场不足,科技投入来弥补市场失灵。本论文首先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包含最终生产、中间产品制造、设备研发、基础设备制造、政府及家庭六个部门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人力资本、政府教育支出、政府科技投入与区域创新发展的相关理论,构建门槛模型,探究人力资本基于政府教育支出或政府科技投入对区域创
责任伦理,是儒学和伦理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回顾儒家责任伦理的生发历史,荀子的责任伦理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对前人有所继承和发展的。战国时期,社会处于激烈变革之中,荀子在此背景下从事实践活动,必然受到当时政治现实的影响,进而迸发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吸取了“百家争鸣”的丰富成果,从周初人文精神的跃动中,春秋大为流行的礼文化中汲取养料,借鉴孔、孟二人的责任伦理并加以发展,助成其责任伦理
柏拉图作为西方思想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其宝贵思想值得我们从各个方面去挖掘、借鉴。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化教育理论的思想家,他的《理想国》,可谓是“智慧宝库”。其中蕴涵了政治、哲学等思想,也是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他重视美德,同时对城邦公民的道德教育也极为重视并且付诸实践。在他《理想国》一书的教育思想中,公民道德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如今的社会情况下,其道德教育思想仍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对我们新时
社会保障作为民生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关乎着国家命运与社会稳定的整体态势,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独具价值。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始终把加强社会保障建设为己任,不断完善基础性、普惠性的社会保障。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重要敌后战场,山东抗日根据地饱受自然灾害以及日、伪、顽的不断侵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面对这一现实,中共山东分局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传统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建设用地闲置,出现“一户多宅、两栖占地”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城镇的快速扩张,城镇建设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压力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应运而生。该项政策制定的初衷是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使村庄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群众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城镇获得结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促进城镇发展,农村获得土
初中生正处“拔节孕穗期”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细心的呵护与教育,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而言,应将自身的亲和力融入到教学之中,用贴心的课程,走心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育德的课程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亲和力是教师所具备的一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并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兴趣,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目的一种综合能力。道德与法治课教师
“弱势思想”由意大利哲学家詹尼·瓦蒂莫提出,它是在“现代”与“后现代”的对立和“理性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产生原因是瓦蒂莫对形而上学的理论合理性,以及形而上学的强力控制力引发的暴力的挑战、批判和超越。瓦蒂莫打算通过“弱势思想”消解形而上学暴力,使形而上学过渡到后形而上学,从而实现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过渡,以化解“现代”与“后现代”的对立,并寻求从本体论层面找到走出“理性危机”的出路。“弱势思想”是
两汉是结束百家思想争鸣、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时期。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使汉王朝统治者获得了意识形态上合法性论证的同时,也为统治者的放任欲望戴上了精神枷锁,知识分子则获得了利用灾异学说批评当朝政治、表达政治诉求的手段,但其灾异谴告功能的副作用逐步显现并走向失控。王充利用以天文学为主的自然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元气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论,与董仲舒“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目的论一同构成了先秦
人的需要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关于人的需要问题的研究,从古至今从未停歇。但纵观中西方古代的哲学家们对人的需要的认知,都只是单纯的从某一角度来定义人的需要,没有将人的需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相结合,没有将人的需要与劳动实践相联系,因此也就无法考量到需要的本质以及需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马克思毕生研究和关心的始终是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而人的需要涉及到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和发展,属于人学问题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