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解是在当事人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与纠纷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中间方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及民间的善良习俗,劝说矛盾双方消除纠纷达成合意的活动,是一种介于诉讼与和解之间的接近法律式的冲突解决手段。抗战时期边区政府实施的调解制度,是我国调解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无诉是求”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建立于现实基础,既是服务战争的客观需要,也是对边区司法调解功能缺位的必要补充,对于增强人民内部团结、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稳定边区政权建设和促进社会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调解制度发展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着眼于抗战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通过整理分析相关史料,从基本内涵、立法与运用、评价与启示等几个方面对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进行全面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现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从调解与调解制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形成条件,即政治基础、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现实需要,并论述了抗战时期边区调解制度的立法阶段,对各边区政府颁布的调解制度进行比较;第三部分,详细列举了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主要类型,即政府调解、司法调解、调解委员会调解、群众团体调解、民间自行调解,并通过对边区调解制度的原则与依据深入分析,明确调解制度的执行依据;第四部分,通过对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正反两方面分析,以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边区调解制度的发展;第五部分,通过对抗战时期边区调解制度的优秀成果分析,指出抗战时期边区政府调解制度的当代方法论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