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列斐伏尔对于空间性(spatiality)的研究,如《空间的生产》,也包括他对都市化问题的研究,如《城市的权利》、《都市革命》等。本论文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和都市研究放置到其诞生的历史和理论语境中,追溯其理论起源,特别是马克思、尼采等人所产生的影响;剖析空间理论的主要观念、特色和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如空间三重体的构成、社会空间的历史发展等等。由于列斐伏尔的理论具有高度的革命性与实践情怀,本论文也将关注列斐伏尔在其理论框架内达到生存空间解放的路径与可能性,包括对空间实践和城市革命中审美诉求的探讨。最后,在后现代理论视野中,关于“空间”的论述会有哪些重要的新发展,以及为我们解读文学和艺术作品提供哪些新的思想资源,也是本论文关注的问题。第一章揭示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这也形成了列斐伏尔反对学科分工的立场,以及对元哲学这种理论方法的坚持。列斐伏尔还继承了马克思早期关于“完整的人”的观念,对他来说,成为“完整的人”、消除异化劳动,是审美活动的目标。第二章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切入,节庆作为对日常生活的颠覆和突破,为后来的空间革命提供了美学范式,而列斐伏尔对空间问题的关注也在他早期的日常生活研究中初露端倪。第三章研究以情境主义国际小组为代表的左翼文化与列斐伏尔的共同理论关切和思想交锋,如游戏、漂移、统一的都市主义等概念。列斐伏尔的诸多关于空间问题的灵感由此而生。论文指出,列斐伏尔的城市学研究著作,如《城市的权力》、《都市革命》等,可以被看作空间生产理论的“前传”,他对都市问题的分析也是空间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四章全面研究《空间的生产》中“空间的三重体”概念,以及空间从绝对到抽象的发展历程。此外,空间之美学表征的历史变迁也在本章中得到讨论。第五章从另一极切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尼采的影响。尽管列斐伏尔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但他早年对尼采的研究也成为其最重要的学术底色。本文认为尼采反逻各斯的真理观念、对身体问题的哲学重视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中有着特别的继承、展示和发展。第六章是对差异性空间的研究。差异性空间是列斐伏尔在空间理论建构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空间解放的希望所在,它寄希望于差异性艺术的救赎。本章还将差异性空间与福柯的“异托邦”概念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似和差异之处。论文最后一章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出发,以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认知图绘”、爱德华·索亚的“后现代大都市”、“第三空间”,以及大卫·哈维的生态批评为例,探讨空间理论在后现代情境下的新发展以及对文学批评的启迪。最后,在结语部分,本论文指出列斐伏尔及其后继者的空间理论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但在对空间性问题的理解和在文学批评的运用方面仍有局限性。而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某些观念一方面暗合了西方人文学术中的空间化转向,另一方面也为空间理论本身提供了理论资源。在未来的研究中,中西人文思想中的空间性话语可以互相生发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