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现状与思考——以成都地区高校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xiao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基本问题,解决好大学生道德问题是高校道德观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校园内的主要群体是“90后”大学生,他们的身心和思想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对道德观念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论文利用调查数据从成都地区“90后”大学生的道德观现状分析入手,继而对道德观教育状况展开分析和论述,重点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当前“90后”大学生道德观状况总体良好,但是个别不良的情况不容忽视。论文从“90后”大学生的诚信观、利益观、恋爱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网络道德等方面展开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成都地区“90后”大学生道德观负面现状集中表现为:部分地存在利己主义倾向、诚信观念上还有不足、义利取舍上有不当趋势、婚恋道德方面有失守趋势。  其次,透过“90后”大学生道德观的负面现状分析了其成因。在社会转型时期,造成当前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自身在道德自律和道德自省方面有待改进,一方面学生的基本道德约束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90后”大学生自身慎独能力还有待提高。二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日趋浮躁和分裂也成为大学生道德问题的负面影响。三是高校道德观教育本身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观教育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分析发现高校道德观教育是导致“90后”大学生道德出现负面现状的根源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发现学校的道德观教育问题主要是:教育主体功能发挥不到位、教育的主客体没有效对接、教育内容缺乏说服力、教育活动形式有待创新。  最后,在梳理道德观负面现状及原因、道德观教育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文章对“90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引导和对策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对“90后”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的对策。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皮亚杰认知发生论的理论基础,文章对道德观教育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对策进行了阐述。将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健康的道德心理、理性的道德能力作为道德观教育的主要目标,将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作为对“90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主要对策:一是构建全员育人的大德育格局,营造良好的道德观教育氛围;二是履行“二符合”要求,提高道德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促进一、二课堂结合,牢固强化道德观教育的阵地;四是做好“三支队伍”建设,提高道德观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五是重视育“心”育人,培育“90后”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六是增强道德自律意识,提高“90后”大学生的慎独能力;七是推进道德制度化,提高“90后”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控制效果;八是净化文化环境,提高环境在“90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上的影响力和熏陶能力。总之,通过前述富有针对性的对策探讨,主要目的就是提高“90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实效,提高“90后”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其他文献
81岁的书法家戴明贤老先生,是一位兼事书印的文学家、书法家。几十年来,戴老先生深受晚明书风的影响,遍习古人碑帖吸取精髓而不宗一家一派,兼擅各体文字,尽显笔墨之法, 其书法作品笔墨有法、苍翠有力,虚实相生,既具柔中寓刚、老辣敦实之美,同时,又显濡墨侵润,飞白连绵,被同行视为对形式美尤为敏感、艺术表现手法独到娴熟、还具较强的创新精神。因此,其书法作品广为国内外政要及书法爱好者收藏。  戴老先生自号适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