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本。在不同历史阶段,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一直处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各级政府议事日程的重中之重。2004年到2016年,连续12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农村与农民”,这表明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首要目标。一直以来,加快农村社会的稳定变革和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两个抓手(陈锡文2014)。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及其他金融机构“逐利化”现象加剧,投入到农村市场的正规金融资本进一步萎缩,农村的经济增长由于金融资本这一“血脉”的缺失而受到严重制约,成为现阶段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阻碍。本文梳理内蒙古农村牧区非正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了内蒙古农村牧区非正规金融的形成原因,阐明了农牧区非正规金融的特点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路径。在规范分析得基础上,本文构建计量分析模型,设计相应指标,收集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和政府财政支农这三个变量与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内蒙古农村牧区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的关系,但检验不显著,可能原因是农村牧区正规金融供给在逐年增加,但仍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融资需求;而农村牧区非正规金融发展、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二者检验结果均显著,且从系数上表明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更为明显。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得出促进内蒙古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即继续增加正规金融在农村的投入,完善正规金融机构服务“三农三牧”的功能;加强财政支农力度,明确政府在农村牧区发展的主体角色;对非正规金融进行引导和合理监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