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武汉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江夏区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由此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尤其引起普遍关注.在目前研究的各种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由城市化过程导致的大规模土地利用变化最引人注目.其中,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是城市扩展最明显、最直接的响应.因城市边缘区时空变化表现出十分迅速和不稳定的特征,及时了解和掌握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对于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该文选取武汉市的一个郊区——江夏区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汲取前人经验,利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监测研究.通过该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及人文驱动因素的分析,使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将耕地保护与未来经济运行、人口发展相协调.这对其他城市边缘区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该文进行了如下方面内容的研究:1.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分析与输出成果图等方面的强大功能.通过对土地利用图的空间分析,结合调查资料与统计资料,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链接,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数据库;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相关数学模型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出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及趋势.研究表明:城镇居民建设用地与园地面积增加明显,耕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明显.在此基础上,对于土地利用/覆被引起的效益变化进行了分析.2.通过对区域社会经济等要素的分析,探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短时间尺度看,江夏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宏观尺度上看,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的流动和变化是根本原因;从区域尺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江夏区城镇居民建设用地面积扩大的主要驱动力.而耕地的变化主要与林业、渔业在第一产业产值中所占比例、城市居民人均工资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关.3.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出江夏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构思,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他文献
论文在翔实的古籍资料、考古资料和中外文献资料归类整理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统计数据分析,运用多学科技术相结合的思路,研究广州两千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层
青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的风成沉积物是很好的环境演变信息载体,记录了亚洲季风与西风带大气环流演变信息,同时作为“冰源黄土”,还记录了高原第四纪冰川进退与粉尘堆积的相互关
论文题目:三维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其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学科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生:邬永宏指导老师:陈晓翔 教授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核心在于交通信息的快速采集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热带气旋研究的重要性长期得:到重视。气象部门和科学界为了分析和预报台风付出了艰深不懈的努力。 科技的飞速发
该文拟以广州为例,探讨经济转轨期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作用.在搜集大量资料和对相关单位进行访谈的基础上,该文主要从国有企业改革本身即是对城市经济体
该文以佛山市南海区及其盐步为实例,在GIS技术和数学模型方法支持下,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探寻时空变化背后的驱动机制,预测未来土地
本文以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产业地理学、区位论等学科的有关理论为指导,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区位选择问题。论文以中国东北区作为研究对象,运
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一大产业,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和发展的趋向.1980年后中国旅游专家开始关注生态旅游,通过研究,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