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范畴中的虚与实,是一个宇宙世界观的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是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也是个方法论的问题。艺术中虚的部分是它的精神性和审美性,是艺术的精髓所在,实的部分是它的物质实体,这个实体部分却是又可以分出虚实层次。画面的空白是虚,而色彩是实;音乐中的中断是虚,而连续是实;舞蹈中的动是实,而静是虚等等。虚实论源于道家的有无论,如“无声之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念,其本意并不是要取消艺术的形式,而是提醒人们回归到顺其自然的状态,不是“无为”,而是“不妄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并不矛盾,对于虚实的认识,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儒家的美学思想和道家的美学思想各有侧重,儒家看重艺术的伦理价值,道家重视艺术的审美价值,他们殊途同归于至善尽美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结构之中。本文的讨论重点在音乐表演中的虚实,虚与实是中国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是标示中国古代艺术活动的辩证特性的范畴。虚实结合最能体现中国古代艺术活动的辩证特性,是最具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认识论范畴。创作主体的虚实指创作者的虚心、心境等心理状态和现实的生活等具体实践活动。运用虚实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想象空间。虚与实的思想是我们传统艺术最重要的审美原则之一,被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刻、园林、建筑、书法、戏剧、音乐等艺术门类之中。本文就是通过我们古代的虚实理论思想运用到音乐表演的艺术实践中,寄希望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从“虚”和“实”的角度对音乐表演美学进行探索,从这个更加抽象的意义上对这一命题进行研究,笔者相信将有助于丰富音乐这门学科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