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通过实例分析,探究在英译汉中异质引进应有的限度。本文的分析结论是:在面对英译汉异质时,首先要保证完成翻译的功能,然后再区别对待前景化异质和非前景化异质,前者要求在功能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再现,而后者须分析是否与汉语美学规范相抵牾,是则不能以伤害汉语美学本质为代价盲目传达。引进异质中未能成功实现功能和伤害汉语美学本质的译作将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淘汰,译者必须以此为戒。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介绍本文作者写作的动机,即目前英译汉中语言维度上存在的过度异化趋向。如若对英译汉中异质引进应有的限度以及汉语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可贵的语言特征不够清楚,译者将无意于遵循汉语的规范,并将假顺应全球化、引进异质之名,超越限度地引进西方语言特征,给汉语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由此而导致不论在文学还是非文学翻译中,汉语都面临着越来越“非汉语化”的危险。本文作者对汉语异化尺度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英译汉中的过度异化成为戕害母语的一把利刃,不过当然也要警惕过度归化造成的阻断文化交流和荒谬文化位移的弊端。文献综述部分对中外翻译史上有关异质引进的观点进行了粗略的梳理。通过这一梳理过程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翻译策略对异质引进的迥异态度以及在语言异质引进方面翻译理论上仍存在的空白之处。文章主体部分由两章组成。第三章对本论文所采用的主要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也对其中胡教授未曾加以详细阐明之处----典型要件的产生进行了补充性分析。通过对此理论的分析,读者可以清楚了解此理论的理论基础“适者生存”、此理论在本文翻译策略分析应用中应弥补的功能之外的缺失一环:审美选择,以及翻译适应选择理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英译汉的指导意义。第四章在本文中占据核心位置。通过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英译汉中语言异质引进问题上体现出的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适应程度,我们可以分析两种策略在语言维的异质引进中各自应遵循的尺度。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简而言之,翻译所服务的功能和对读者审美需要的满足程度二者共同制约着翻译的策略。1.翻译生态环境对译作的初始要求是实现翻译功能,否则翻译就将成为无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