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要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体现,因此核心素养的高低实际上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关,而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迁移。学生若在迁移时表现为负迁移,不仅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甚至会导致问题解决失败。负迁移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阻碍迁移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达成,对学生有不可小觑的消极影响。因此探究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的负迁移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负迁移发生的对策与建议,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迁移能力,进而达成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德阳某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共514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访谈法对问卷发放班级的生物学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得到研究结论如下:(一)高中生生物学学习中的负迁移成因(1)学生层面的负迁移成因为:认知结构不良,知识掌握差;概括能力欠缺,不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不当,自主学习意识低;消极思维定势干扰,思维固化;元认知能力低,对学习的调控较差;迷思概念误导,对知识理解错误;学习动机不强,缺乏信心和兴趣。教师层面的负迁移成因为:教学方法不佳,理论知识匮乏;教学态度差,师生关系不和谐。(2)认知结构不良是导致学生负迁移发生的首要成因。(3)消极情感态度对学生负迁移产生的影响最小。(4)各负迁移成因相互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学习方法和元认知能力的相关性最大,为0.62;其次是认知结构和概括能力,为0.60;元认知能力和思维定势的相关性最小,为0.21。(5)不同类型学生在负迁移成因的表现上存在差异。其中不同层次学生间的差异最大,不同性别学生仅在认知结构成因的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Sig.=0.00<0.01);学困生和学优生在导致负迁移发生的9个成因的表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Sig.=0.00<0.01);不同年级学生在迷思概念(Sig.=0.01)、情感态度(Sig.=0.01)、教师教学方法(Sig.=0.02<0.05),这3个成因的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二)减少负迁移发生的对策与建议(1)学生层面为:重视课前预习;做到及时复习;定期总结反思;改正“法蒂玛”式学习。(2)教师层面为: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消除不良思维定势;进行元认知训练;转变迷思概念;提升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掌握学习迁移理论;树立积极的教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