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主要由慢性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Barrett食管转化而来。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上升了350%以上[1],目前已超过食管鳞癌。我国食管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主要以鳞癌为主,占90%以上。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也有升高趋势,已引起学者的广泛重视,而我国食管腺癌的病理生理特征报道较少[2]。较早出现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是食管腺癌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也是影响术后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淋巴系统在肿瘤淋巴结转移扩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治疗方式和远期生存[3]。过去由于缺乏微淋巴管特异标记分子,使得对肿瘤微淋巴管的研究较为滞后。近年来,越来越多微淋巴管特异标记物的相继发现,使得肿瘤微淋巴管的深入研究进展较快,目前使用最多的是D2-40。它被认为是一种高选择性的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标记物,其在多种恶性肿瘤淋巴管浸润的研究中极具价值,是比较理想的微淋巴管特异标记物[4]。目前对肿瘤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临床意义的研究较多,但报道不一[5~7]。食管腺癌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是否与其LVD有关,已成为探索食管腺癌治疗的新方向。本研究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食管腺癌与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对比研究目的:分析食管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预防和治疗食管腺癌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2004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食管腺癌及同期手术的24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食管腺癌与鳞癌相比肿瘤平均长度较小(4.2±1.8cm vs.5.4±2.0cm,p<0.05),生存时间较短(20.2±15.0月vs.33.7±24.2月,p<0.05)。在性别、发病年龄、肿瘤部位、症状、病程、术后并发症、病理形态、T分期、N分期、G分期、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与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与病变长度有关,即肿瘤长度≥5cm的患者较<5cm的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食管腺癌肿瘤长度、T分期、N分期、G分期、TNM分期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对生存时间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临床病例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分析食管腺癌中没有影响预后的因素入选Cox模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44例食管癌行多因素分析,得出TNM分期及组织学类型是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食管腺癌与鳞癌相比在肿瘤长度及生存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食管腺癌肿瘤平均长度较短,生存时间较短。在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食管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仅与病变长度有关,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病变长度、T分期、N分期、G分期、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对食管腺癌预后有影响,其他临床病例参数对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分析食管腺癌无影响预后的因素入选Cox模型,这可能与本组病例数较少有关。44例食管癌中,TNM分期及组织学类型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食管腺癌微淋巴管密度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食管腺癌LVD及是否存在增殖的微淋巴管,探讨食管腺癌与鳞癌、正常食管组织LVD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免疫组化D2-40单染检测食管腺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D2-40/Ki-67双染明确是否存在增殖的微淋巴管;对比分析食管腺癌与鳞癌、正常食管组织LVD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结果:1.D2-40单染能区分微淋巴管,D2-40/Ki-67双染可见增殖的微淋巴管。2.食管腺癌、鳞癌及正常食管组织的LVD分别为:3.3±1.7/0.17㎜2、4.6±1.2/0.17㎜2、3.8±1.2/0.17㎜2。食管腺癌LVD小于食管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腺癌与正常食管组织L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食管腺癌LVD与患者的症状及病程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2-40对微淋巴管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能较好的与微血管相区别。2.D2-40/Ki-67双染能清楚地显示食管腺癌组织中增殖的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客观的反映了微淋巴管的增殖情况。3.食管腺癌LVD小于食管鳞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正常食管组织LV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食管腺癌LVD与患者的症状及病程有关,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