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题任、督二脉源流探析在进入正文之前,包括了前言与文献综述两部分,表明立题意义与依据,并综述关于任、督二脉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况;进入正文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任、督二脉的记载起源,分别见于《黄帝内经》及《庄子》篇章中。第二部分是秦汉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及任、督二脉文献记载。论述了此时期核心背景,西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休养生息,道家思想成为主流,形成了儒道并行的背景。此时期从三处概括了任、督二脉相关内容的记载。其一是经考证,推估其时代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其上已绘有督脉路径的汉墓出土经脉木人。其二是首见任脉、督脉之名,并记载了任脉、督脉的循行、生理功能、有关腧穴、主病及刺灸运用的《黄帝内经》。其三是继承了《黄帝内经》,删繁补缺,概括了任脉、督脉的循行起止,纲领性论述了任脉、督脉主病,并最早论述了后世所谓“丹田”这一部位功能特点的《难经》。第三部分是魏晋隋唐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及任、督二脉文献记载。论述了此时期于隋唐承袭了魏晋玄学,最终形成儒、佛、道三者兼容的社会文化背景因而出现了哪些现象。此外,探源“周天”、“内丹”之名,亦于此时期明确提出。而“丹田”一词见于医籍当中,亦从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开始。有关道家思想及养生等概念,在此时期正经由丹田部位,以穴位的形式与任脉、督脉相关内容产生一定的联系。此时期关于任、督二脉记载,首先以《针灸甲乙经》继承《内经》、《难经》中关于循行、病候,并将两者相参注解予以补充。此外,载录了其它医籍关于脉象、病候、治方的记载;另一方面,隋唐时期百岁的道医孙思邈除了在医学方面有精辟的论述,对于养生保健及气功方面也有所领略,在医着中汇集了儒、佛禅、道、武学、瑜伽等家静心养生的精要,于著作中记载了打通任、督二脉的修炼方法,为后世提供了简易的静心养生方式。第四部分是五代宋金元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及任、督二脉文献记载。论述此时期延续前一历史时期,儒、佛、道融合的潮流弥漫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如何影响“理学”思潮的产生。关于任、督二脉记载,依前一历史时期《针灸甲乙经》对魏晋以前针灸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后,提出此时期任脉、督脉相关内容变化更少,主要在穴位、主治上作进一步发挥。另论述宋代出现大量方书,因而为任脉、督脉方药的流传提供了条件载录了医籍中的任脉、督脉治方。第五部分是明清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及任、督二脉文献记载。论述此时期“心学”思潮的主要社会文化背景,医学进一步结合了丹道发展,以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重点阐述的“丹家河车妙旨”为代表,其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亦记载了“任督二脉一功”,对后世养生保健的探讨有所启发,均突出了此时期由外转内认识的任、督二脉相关内容。而清代道光帝以后,太医院废除针灸科,在此背景下,针灸学术整体处于衰退状况。然而,清代方药学进一步发达,任、督二脉用药记载大量出现。第六部分是属现代的民国至今,有关任、督二脉文献的记载。主要论述了任、督二脉临床辨证应用,以及结合现代医学与养生相关的内容,突出了神经学与任、督二脉相联系的重要性意义,并经由现代已整理出之古代医籍中任脉、督脉穴位主治记载的研究及现代医学神经学的研究进行了对比与总结。从与养生相关的“小周天功”部分,概括了前述各历史时期最终以儒、佛、道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蕴含深义的方式带给后世启发与影响。第七部分以循行、穴位、主病为主,将任、督二脉相关内容做一小结。第八部分是经各历史时期任、督二脉相关内容的梳理过程,对自己产生的一些关于临床上的想法与启发,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探讨。第九部分以发展及演化年谱的形式,将任、督二脉相关内容结合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从源到流的梳理。最后,针对全文作一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