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人类物质文明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土地供需矛盾逐渐出现。在多方利益诱惑的刺激下,土地违法行为越来越多,各类土地违法现象形式多样。因此,探析我国土地违法现象空间格局,包括时空差异分析、自相关关系分析,掌握土地违法现象存在的特征以及内在规律,对于有效遏制土地违法现象,以及整治土地违法行为等方面极具意义;同时也对改进土地管理效能以及保护有限的公共资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别通过时空差异对比研究对近十多年来土地违法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土地违法案件数呈现为波动下降态势且下降趋势明显;第二,我国土地违法面积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存在一定联系;第三,以2004年和2007年为中心点的时段,部分省份土地违法面积集聚增加,部分省份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第四,分阶段时空分布差异研究圈定了土地违法现象高峰区、波动区以及稳定区,分区域探析我国土地违法现象的内在规律。利用Arcgis、Geoda软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近十多年来土地违法密度为数据变量,分三阶段来探析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土地违法空间集聚规律。通过研究发现:整个研究年度的各省土地违法密度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空间相关性显著;我国大陆地区土地违法现象总体呈现为空间集聚日益明显状态。高值集聚区域集中于华北和华东地区,低值集聚于广大的中西部省份。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的阶段性跳跃对比分析,扩散效应中的热源效应强于冷源效应,覆盖效应中的低值化高值强于高值化低值;由此可知,土地违法密度受领域高值影响效应强于低值,邻里间对土地违法的仿照效应强烈。基于显著性水平图,将我国大陆地区土地违法现象划分为土地违法现象高值集聚区、土地违法低值集聚区、土地违法“凸”值区和土地违法“凹”值区。通过构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验证影响因子对土地违法现象的影响程度,以GDP、土地财政、城镇化、产业结构、土地征收状况作为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并就影响因子简要提出几点建议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