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作为“地球之肺”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态脆弱性逐渐加重,其生态功能正在加剧退化和丧失,但以往的有关研究在生态脆弱性实质和影响因素分析方面还欠深入。本文以河北省闪电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评价模型,选取自然、人为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年均降水量、植被覆盖度、景观破碎度、人口密度、人均GDP、水土流失、林地草地退化等1 1个评价指标因子,对闪电河流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以期为湿地保护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对闪电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对闪电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景观格局及其生态环境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是研究欧主要的景观类型,草地和水域景观分布较少,各类型用地面积百分比由大到小分别为未利用地(49.87%)、耕地(28.09%)、林地(16.26%)、草地(5.31%)、水域(0.48%)。土地利用中的耕地面积、草地面积、林地面积还有水域面积总体在1995~2015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未利用地面积是增长的,从土地的转换情况来看,耕地的转换面积大于补给面积,林地、草地的转换面积也是大于补给面积,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林地、草地、耕地都是处于下降的趋势。景观形状指数与斑块密度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先降低后升高,生态环境也随之变化。(2)闪电河流域生态脆弱性变动规律整体来看,生态脆弱性从1995~2015年是不断变化的,一般脆弱的区域开始向中度脆弱转变,中度脆弱的研究区开始向高度脆弱转变,研究区整体处于一个中度脆弱性的状态。从空间分布来看,闪电河流域生态脆弱性变化由东北部向西南部逐渐降低的趋势,北部的生态脆弱性普遍高于南部地区,1995年以极度脆弱为主,但是到2015年整体以中度脆弱为主,并且不同脆弱类型在相互转变,中北部地区由极度脆弱转变为中度脆弱,东南部的高山丘陵地区由低度脆弱转变为一般脆弱,中部地区闪电河沿岸附近由一般脆弱度转变为中度或高度脆弱。从时间变化分析来看,1995~2015年闪电河流域生态脆弱性呈波动变化,1995年南部地区生态脆弱值为0.7314,东南部地区为0.6749,中北部地区为0.9201,东北部地区为0.7528。到2015年分别是0.6853、0.7468、0.6812、0.6343,由此看出近20年来闪电河流域生态脆弱性在不断发生变化。(3)闪电河流域生态脆弱性影响因素研究对与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相关的11个变量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对闪电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贡献最大的变量是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其次是坡度、水土流失、和林地草地退化,第三是人均GDP和水土流失,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闪电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闪电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造成闪电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自然因素、社会状况、水土流失三个方面。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导致生态脆弱性的变化,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变化比较明显,生态脆弱性处于升高状态,造成闪电河流域生态脆弱性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坡度、水土流失、林地草地退化以及人均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