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报刊上出现一类特殊的广告——征婚,即将个人信息、择偶标准等信息通过广告的方式告知大众,这种新型的择偶方式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青睐,并占有一定的求偶比重。1902年南清志士的《求偶》是为征婚广告的滥觞,随着征婚人群的增多,征婚广告日益成为不容小觑的社会现象。本文以《申报》为主要资料来源,结合其他报刊,从征婚广告的缘起、征婚广告的内容、征婚广告的社会影响及征婚广告的"周边"四个方面展开论文的写作。第一章论述近代以来的婚姻困境,为征婚广告的出现作铺垫。一方面,近代社会普遍存在男女性别失衡的现象,本已对适龄男子的婚配问题造成挤压之势,而城市人口的剧增进一步推动了 "失婚"现象的普遍。受江南"婚嫁论财"之风的影响,上海地区的失婚问题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旧式婚姻制度已然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新式婚姻制度尚未建立。新旧交替之际,社会公开交往的环境尚不成熟,年轻人向往"自由恋爱"的期望落空,此时征婚广告作为过渡时期的婚恋方式应运而生。第二章通过统计梳理二十世纪20至40年代近30年间《申报》上的征婚广告,归纳概括征求者的个人信息、征求动机、择偶标准等具体内容,并从中分析出征求者的婚恋观。由于报纸征婚的主体广泛,他们的阶层、教育程度、家庭环境、性格特征各不相同,其价值观千差万别,所以征婚语也体现了新旧思潮的杂糅并存。同时男女征求者的婚恋观差异明显,男子的婚恋观主要表现为,希望配偶其备相应的教育程度、强健的体格、不染时习并服务社会等进步思想;女子的婚恋观主要体现在关注配偶职业、家境、收入情况,时人批判女子以"金钱至上"为择偶标准,也反映出女子在社会上无经济来源的被动地位。第三章主要探讨征婚广告的社会影响。征婚广告被视为文明的求婚方法,登报征婚的人数固然蔚为可观,但由于记载征婚后文的研究资料缺失,暂无法统计应征者的其体情况以及征婚成功的比例。目前只能通过个案说明征婚广告的回应情况,以及男女征求者在回应方面存在的差异。当然,广告征婚并不一定可靠,其中可能掺杂虚假不实的信息,并暗藏着重婚犯罪的隐患,这也反映了征婚广告的虚伪性和负面影响。正是由于征婚广告的双重性,时常引发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如《自由谈》基本否定征婚广告。而《妇女杂志》举办的讨论会则出现观点分歧,赞成者认为征婚广告可以扩大交际圈,省时省方,是社交不公开时期的过渡方法;反对者则认为征婚广告将婚姻商品化,与旧式婚姻本质相同,而且抱着结婚的目的谈恋爱也与自由恋爱的初衷南辕北辙。社会舆论关于征婚广告的评价莫衷一是,正体现了征婚广告的多面性。尽管社会反对的呼声高涨,但并未阻止征婚广告的发展。第四章介绍征婚广告的外延,即所谓的"周边"。报纸上有一种冒名的征婚广告,其实是商家以征婚为喙头的商品广告,以此吸引潜在的顾客。此类商品广告以医药广告为主,凸显婚姻与健康的主题,也与婚恋观中关注配偶体格康健相契合。此外,以征婚为题材的电影、小说、戏剧产出颇丰,多以喜剧的形式展现征婚广告的负面形象,反映了社会大众对征婚广告的固有印象。纵观民国时期的征婚广告,虽然不是男女婚配的主要形式,但不可否认,它给适婚青年增添了一个展现自我、互动开放的交友求偶平台,亦是推行新型婚恋观的重要载体。此外,征求者敢于在媒体上公开谈论自身的婚姻问题,将个人私事放于公领域进行探讨,这既体现了社会舆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说明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展。近代的征婚广告成为击破婚姻困境的一股清流,也是社交不公开时期的过渡方式。时至今日,征婚广告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并焕发勃勃生机。生生不息的生活需求,遇上新兴传媒推波助澜,不难窥见思想鼎革、人文化生和时代变迁。正所谓,虽是小径,大道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