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论》的法思想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寻求社会失范的真正根源,迪尔凯姆从法律与社会团结的角度出发,对分工进行了全新的界定。不同于马克思将分工视为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素,在迪尔凯姆看来,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只是推动分工产生和深化的原因。在《社会分工论》中,迪尔凯姆构建起以全新的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世界。劳动分工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创造了文明和经济红利,更为社会带来了的新的道德秩序。他看到了分工最重要的功能,即增强了个体之间的依赖。故此,书中引入了“社会团结”这一概念。分工不仅促进了社会团结,还推动了社会形态的转变。在不同的社会类型中,法律规范体现出各自的特征,所以法律成为了迪尔凯姆测量社会团结的工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团结形式的演变——是由“机械团结”迈向“有机团结”的规律性过程。最后,迪尔凯姆通过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发现了社会失范的真正原因——集体感情的淡化导致了社会的道德真空。衰弱的道德无法调和社会矛盾,陈旧的法律制度也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分工。正如迪尔凯姆在本书中强调道:“法律和道德就是能够把我们自身和我们与社会联系起来的所有纽带,它能够将一群乌合之众变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一旦法律丧失了道德基础,社会就会走向无序和混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道德标准越来越相对化,并且日渐模糊。通过《社会分工论》一书,我们看到了迪尔凯姆对于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的关切。研究其中的法思想,也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有着深刻的启示。本文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对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体现的法思想进行系统阐释。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社会分工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首先从政治、经济、城市化等现实背景出发,展示作者所生长的时代土壤。紧接着,论述迪尔凯姆对于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社会学传统的扬弃,从而梳理《社会分工论》中法思想的理论渊源,分析其法思想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迪尔凯姆的社会学事实论和社会形态的划分理论。法律被认为是社会价值体系或“道德”的体现,所以在系统探讨《社会分工论》中的法思想之前,自然应当对其社会学理论的基础——即“社会事实”与研究方法进行介绍。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摒弃了目的论与心理还原论,摆脱了个人预断观念的束缚,根据社会事实的本来面目对社会形态进行了划分,要求一切研究都应从“物”开始。第三部分以社会团结与法律规范的演进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社会道德层面,分工发挥其核心功能,带了社会团结,由此引出社会团结的概念。迪尔凯姆将法律作为测量社会团结的工具,提出了以社会理论为基础的法律演进规律。社会遵循着从原始同质社会步入现代分工社会的规律,其中法律体现的团结形式也从“机械团结”走向了“有机团结”。而法律制裁的方式,也遵循着从“压制性制裁”走向“恢复性制裁”的演化规律。第四部分就压制性法律规范和恢复性法律规范所体现的不同功能进行论述。在压制性法律功能的探讨中,首先通过阐释迪尔凯姆对集体感情所下的定义,将集体感情粗略的分为信仰和情感体验。随后通过列举法学界中关于集体感情的观点,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分工论》中集体感情的丰富内涵。最后,通过论述集体感情与刑罚的关系,引出压制性法功能——即通过维护集体感情以促进机械团结。在恢复性法律功能的探讨中,首先明确了恢复性法中的消极关系与积极关系的范畴,即消极关系对应着恢复性法中的物权关系,积极关系则对应着恢复性法中的契约关系,且前者是后者得以实现的基础。故文章重点从契约法出发,分析恢复性法的法律功能。不同于经济学认为交易可以实现社会整合的观点,迪尔凯姆认为在契约关系中,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才是保证交易顺利实现的前提。正是恢复性法的蓬勃发展,工业社会才得以整合与凝聚。第五部分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起点,聚焦于社会失范的根源。迪尔凯姆在其学术生涯中,始终将道德研究置于重要地位。首先,文章通过梳理法律与道德的内在关系,列举了分工的三种反常形式,从而进入到对于失范社会根源的讨论之中。在社会的演变过程中,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社会中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在商业扩张和工业革命中已经分崩离析。社会尚未形成适应当下分工状态的新道德,这就导致分工的更新具有了滞后性。在道德真空的社会中,当有机团结成为社会团结的主要力量来源时,社会中的各类功能尚未进行调整和适配,由此分工才出现了反常形式。在揭示了社会失范的真相后,迪尔凯姆将希望寄托于职业群体,重建职业伦理成为迪尔凯姆重构社会团结的一次尝试。一方面,职业群体使从事同一种职业的个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国家以控制、监督职业群体的方式实现对个人的管理;另一方面,职业群体成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缓冲地带,代表个人与国家进行沟通,实现了个人意识的表达。面对经济危机、劳资冲突、精神缺失等反常现象,迪尔凯姆提出只有重视培育社会道德,不再过分关注经济的发展速度,才能走出失范危机,重塑社会秩序。
其他文献
泥塑,起源于数千年前,以玩具的形式,在众多的宗教仪式中出现,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泥塑在民间已经演变为与普通生活相关的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用质朴的“泥土”,塑造出五颜六色的美术图景,记录着民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五彩缤纷的天地,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反映人们人生价值观与美学体验的艺术场所。从陶艺的审美和写意性入手,探讨了泥塑艺术的独特魅力。它以其特有的艺术韵味,逐渐发展成为民间美术的代表类型。
期刊
“人生艺术化”思想流行于20世纪上半叶内忧外患的中国,这时期的一批文人学者,从国民精神的角度去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他们均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人生与艺术之关系的讨论。本文便是从广义的角度把这些讨论归纳进“人生艺术化”这一思想中,并根据它们的内涵将其类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林语堂和周作人为代表的生活艺术论;一派是以朱光潜和宗白华为代表的人生美学观。前者侧重生活对艺术的形式性追求,而后者侧重从美学的观点切入人
学位
以数字射频存储器(DRFM)为核心的宽带半实物仿真技术通过接收和采集雷达系统发射信号并进行存储、目标特性调制、精准的重构宽带雷达目标信号环境。针对DRFM系统在宽带雷达射频仿真和电子对抗中应用时,对DRFM平台的杂散性能、存储容量等要求很高;当前的DRFM技术尚不具备低杂散和大存储容量的要求。研究大容量和低杂散的数字射频存储器的优化设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针对DRFM系统的复杂电路结构和多
学位
<正>皮肤创伤修复是恢复皮肤完整性和功能的一系列复杂协调生物学进程,主要包括止血、炎症、增殖和重塑4个阶段。以往研究表明,两栖动物具有良好的创伤修复能力,其皮肤分泌多肽能促进创伤修复。因此,本研究提取了云南高原地区两栖动物臭蛙皮肤分泌的小分子多肽OARD17,探究其对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通过HACAT细胞划痕实验验证了该多肽具有促进细胞迁移的能力,在全皮层和烫伤模型中发现多肽OA-RD17具有较强
会议
已有的命题网络宣告逻辑处理的是非叠置的信念上的动态关系,它不能处理高阶信念与知识。本文旨在对这一命题网络逻辑进行扩张,以刻画高阶知识在主体间的动态关系。我们主要是通过使用认知逻辑的认知模态来处理知识模态,使得其能处理高阶信念,并具有一致性(即矛盾不是知识);将主体之间的关注关系当做公共知识,以集合的形式引入到认知模型之中,主体间的宣告通过对认知模型上的特定关系进行切割而实现。这一模型设置相较于其他
学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网球运动在全球得到高速发展,我国近几年也逐渐重视青少年网球的发展。璧山区作为重庆市的一个新区,很有动力,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上具有巨大潜力,网球运动在璧山区得到快速发展。而青少年网球的发展是一个城区网球事业发展的重点,对一个区的网球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重庆市璧山区青少年网球展开全面调查,发现璧山区青少年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以及不足之处,为璧山区青少年网球运动的
学位
0-1律是有穷模型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它说的是:某些性质要么“几乎必然无效”,要么“几乎必然有效”。对后者,更进一步的研究是探索有穷结构上“几乎必然有效”的公式的模型论性质。一阶逻辑的0-1律由Glebskii和他的合作者们以及Fagin独立发现。此后,M.Kaufmann、S.Shelah、P.Kolaitis、J.Halpern、B.Kapron、V.Goranko等人以及他们的合作者均在0-1
学位
针对实际生产中旋转机械工况变化引起状态监测数据分布差异及获取待诊断样本标签困难问题,提出多尺度子域自适应模型(MSDAM)的跨工况下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以原始振动信号作为输入,无需信号预处理及人工特征参数提取;其次,搭建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将已知标签样本和待诊断样本特征迁移到同一子空间,捕获具有细粒度信息的多尺度公共特征;然后,以不同的故障类型来划分相关子域,并通过局部最大均值距离(LMMD
期刊
欺凌行为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武术锻炼作为一种自我防卫的手段,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武术锻炼与校园欺凌这一热点话题,是随着校园欺凌事件的不断频发而提出的。武术作为主流运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传播和扩展。已有研究发现武术习练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自我控制,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目前,已有学者研究从干预和预防两方面去合力解决欺凌行为问题。但有关武术习练抑制青少年欺凌行为的研究
学位
小说的叙事手法是语言,通过文字的形式形成故事,读者亦通过文字的组合,结合自己的经验世界充分发挥想象力以达到理解故事的目的;而电影的叙事手法是通过剪辑,由一系列的镜头画面来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给观众更直观、更快捷的方式去理解故事本身。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又相互影响,二者的关系因此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以卡夫卡小说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电影叙事手法对其小说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