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翻译是语言交际的过程,由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构成的交际主体所决定的人际关系构成了翻译的重要目的,但是,对人际意义的研究在传统翻译研究途径中一直被忽视,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见。从国外来看,语文学研究关注的忠实实际上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在讨论译文对原文整体性忠实的时候,研究者并没有解释忠实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在内容和形式的忠实发生冲突的时候,译者如何选择,理论上又如何解释这些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五六十年代兴起的语言学研究所关注的对等也没有回答语言元功能方面的对等问题,而且在翻译作为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前提下,交际主体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言学派所研究的对等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存在的。可译性问题虽然成为焦点,但是不进行语言系统的对比研究,无法对可译性进行科学的,实质性的解释;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文化研究虽然大大的扩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功不可没,但是,却没有回答语文学研究和传统语言学研究所遗留的问题,而是转向了其他。像Nida(1964)一样,操纵学派的研究也进入了翻译的功能研究模式,但是Nida所讨论的功能实际上只停留在词汇的层面,而操纵学派以及德国的功能派谈论的功能也只是翻译的功能,语言交际的功能,没有深入到语言的元功能层面。语言的人际元功能所对应的人际意义关乎语言交际的目的,应该受到专门的系统性研究的关注。从国内来看,翻译研究开始关注人际意义始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引进。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近些年来比较繁荣,为数不多的学者还专门从事人际意义的研究,而在翻译研究领域,也有学者曾撰文讨论过翻译中的人际意义问题。他们已经发现翻译中人际意义的不对等现象,并就其根源进行了讨论,但也只限于人际意义跨文化建构的某一具体方面,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理论化论述,一而且也没有提出人际意义跨文化建构的概念。
语言交际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建立并维持适宜的人际关系。如果说原文的写作和读者的阅读实现了他们之间的交际事件,那么,翻译则通过译者的努力实现了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从人际意义的角度来看,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建构以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为主体的人际意义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很复杂,他可以代表作者和译入语读者交流,充当工具的角色,也可以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借助作者实现译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交流,完成译者的动机。或者兼而有之。
翻译作为一个跨文化交际事件,并不完全是传统研究所规定的那样,对原文本进行复制和再现,翻译是以原文为出发点重建一个基于作者和译入语读者的新的人际意义。本研究以Halliday(1994)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大量的、多方面的翻译语料为根据,从原文和译文的人际意义分析与对比探讨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目的在于建构一个描述并解释翻译现象的人际意义模式。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纵深发展,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翻译现象日益复杂,对诸多翻译问题的观察,描述,解释和规范必然呼唤翻译批评的介入,而翻译批评必然预设了一个翻译理论。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下,翻译不再是单纯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对等转换,翻译的活动被分解成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而这些因素包括了翻译活动的背景,文本的生成和接受以及文化背景的方方面面。翻译生成的文本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为来自于不同文化的受体发挥作用的。人际意义翻译研究模式正是这样一种理论。人际意义翻译研究模式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也是本研究的动机所在。
从语言交际方面来看,原文作为一个交际事件和译文是不同的。区别就在于交际参与者,即交际主体的不同。即使可以将译者看作中介,那么两个交际事件中,发话者和受话者仍然是不同的。译入语读者作为不同于原文的新的交际主体,必然构成了新的交际行为。所以,我们可以说,翻译不是复制,严格来讲,也不是再现,而是建构,从话语人际意义的角度来讲,乃是人际的建构,而且是跨文化的。本研究通过对翻译语料的考察研究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建立一个描述翻译的人际意义模式。
本研究首先从翻译的角度阐述话语的人际意义,并在人际元功能理论下对翻译进行重新定义,以期摆脱传统研究中的理论困境,更接近于翻译现实。
其二,本研究从实现人际功能的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分别探讨翻译中人际意义跨文化建构的条件,方式以及译者的主体性等问题,专门地,系统地从人际意义建构的角度描述和解释翻译现象。
最后,本研究拟将所建立起来的人际意义模式应用于翻译批评,通过解析原文人际意义和源语与译语语言系统对比,从语气、情态和评价三个语义系统分别考察译者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下如何建构作者与译入语读者的人际意义,并以小说翻译,诗歌翻译,网络商务翻译以及政治文献的翻译为案例进行典型文本的翻译批评,为科学认识翻译现象正确指导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根据。
由于翻译研究中对人际意义研究的疏漏以及翻译批评领域经验性,随感式点评的泛滥,本研究试图在理论上填补这一空白,为翻译批评的理论化做出贡献,并期望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实践与理论并重,从典型翻译语料出发,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分析翻译中话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情况,描述其条件和方式以及译者的主体性,从而完成描述翻译的人际意义模式建构。人际元功能理论用来描述翻译,就是要揭示这种人际意义是如何建构的,那些因素在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本课题的关键及难点也就在于模式的建构。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对已往研究的回顾”从语言人际意义的视角对翻译研究进行了批判性回顾和总结,指出尽管人际意义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翻译研究对语篇人际意义跨文化建构存有疏漏。
第二章“翻译研究的人际意义视角”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人际功能的理论,然后从语言人际意义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重新定义并讨论了关键性概念,提出并讨论了翻译研究的人际意义框架及其应用价值。
第三章“语气系统与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探讨了语气系统和翻译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本章首先阐述了语气系统作为语言资源所实现的人际意义,通过源语和译入语语气系统的对比描述翻译中人际意义建构的条件,制约因素,翻译策略和译者主体性等问题并结合实际翻译语料进行了分析论证。
第四章“情态系统与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探讨了情态系统和翻译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首先阐述了情态系统和语言的人际意义,指出情态的人际,语言,文化等意义特征,从批评语言学和叙事学的角度描述了翻译中情态意义的建构情况,指出了参与情态意义建构的作者,目的与读者和译者因素。最后以严复和胡适为力说明了情态建构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第五章“评价系统与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从意识形态和价值系统等角度探讨了语言评价系统的意义特征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识别情况,从评价的介入,态度和级差等方面分别描述了翻译中评价意义的建构情况。以实际翻译语料为根据探讨了翻译中建构评价意义是译者主体性的介入。
第六章“人际意义与翻译批评和翻译教学”从理论上论述了翻译的人际意义模式在翻译批评和翻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指出人际模式支撑下的翻译批评可对翻译作品进行有理有据的文本分析和价值判断,从而避免了经验性、主观性点评式批评的缺欠,以实例分析描述了人际模式下翻译批评的可操作性及其步骤。限于时间、精力等条件所限,翻译教学方面主要从翻译能力的定义和翻译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简略的论述。
实践与理论并重,分析翻译中话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情况,描述其条件和方式以及译者的主体性,要求典型翻译语料全面而丰富,并借助翻译语料库研究成果进行量化论证,以揭示人际意义是如何建构的,那些因素在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本课题由于时间,精力,科研条件所限,在这些关键地方及难点方面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