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人往往从"风格"和"样式"的角度去看待建筑,而把建筑的审美作为建筑生产的中心.事实上却是,建筑是社会与文化的综合产物,其样式在历史中具有多重空间象征意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审美样式与社会观念形成匹配关系.也就是说,一定的风格样式相对于一定的社会观念.其中,建筑样式受到各种现实力量的挤压,不得不接受社会的改造,从而产生各种"风格".关键是,挤压并推动样式改造的是一种现实利益诉求,而不仅仅是美学追求.从这个意义来看,所谓"样式"只是一种现实对应之策.建筑的这种双重性(审美与生产)导致了对建筑认识的分裂.在美学范畴内,人们把建筑样式视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态;而在社会学范畴内,建筑则成了各种利益诉求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建筑首先是一种物质生产,其中贯穿着复杂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从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角度来看,建筑则是一种符号生产,建筑样式具有社会象征意义.也就是说,建筑符号首先表达的是现实利益关系,其次才是审美.这充分证明建筑是一个竞争场,建筑生产不仅生产建筑,而且还依从不同的介入团体而生产不同的利益.结果,建筑生产便常常表现为对样式,也就是建筑符号的一种支配、控制与改造.因此,从建筑艺术迈向建筑社会学是认识建筑现象及其符号体系的唯一正确选择,该文试图从社会生产的角度,透析建筑生产的整个过程,从而揭示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建筑样式是如何依从观念的意义,而转变成一种现实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