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稠油油藏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有丰富的稠油资源,稠油年生产能力达1300>c10<4>t以上,稠油产量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10%,是世界上四大稠油生产国之一。吉林稠油资源量也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二次资源评价,西部斜坡区资源量4.87×10<8>t,三次资源评价区可探明资源量1.41×10<8>t,由于投入原因,于1999年在套保地区只提交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46×10<4>t(面积14km<2>),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具有巨大的稠油勘探开发前景。 在开发动用方面,目前国内稠油油藏开发主要采取注蒸气方式,普遍面临着采油成本过高的严峻挑战。吉林在稠油开发的先期研究与试验过程中,遇到了常规冷采产量低、热采效益差、底层水上窜等难题,没有获得高效益开发的突破,矿场试验过程中,由于不利地质因素所造成开发难度极大,国内外同类油田没有成功开采先例。但是,稠油资源能否有效动用,对提高吉林资源利用率、实现增储上产、填补稠油开采技术空白具有深远意义。 为了使稠油资源能够有效动用,吉林油田分公司面对这世界级难题,2001年开始,在对国内外稠油开采技术进行广泛调研分析和邀请国内专家研讨的工作基础上,结合吉林稠油油藏油层薄、埋藏浅、隔夹层成岩差厚度薄、边水和底水活跃等特殊地质特征,提出以“出砂冷采”作为开发方式,进行了高效开发系列技术的联合攻关研究。开展了《稠油油藏地质研究及试验方案设计》、《稠油钻井完井工艺技术研究》、《稠油出砂冷采先导实验》、《稠油出砂冷采举升工艺技术研究》、《稠油激励出砂工艺技术研究》、《稠油出砂冷采地面集输工艺技术研究》等多项技术攻关。通过多次国内外调研、大量的室内开发试验研究工作和四个阶段86井次出砂冷采矿场试验,攻克了制约开发的诸多技术关键和技术难题,摸索出了一套开发稠油油田的技术和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世界先进的薄浅层稠油油藏高效开发配套技术。2003年6月,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陈耕总裁到吉林油田调研时给予“世界先进,全国第一”的高度评价。 吉林稠油油藏开发配套技术解决了三个大问题,一是解决了特殊的薄、浅层稠油油藏有效益开采方式问题,经过三年艰苦的试验确定出砂冷采方式是最佳开采方式;二是解决了底层水上窜难题,经过国内外最先进8种固井办法和不打开油水层间隔层(开采90%以上地质储量)方法试验,最终选择不钻穿隔层定深完钻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底水上窜这一“瓶颈”问题。三是突破了产能关,采用大孔径、高孔密的射孔技术,高携砂能力的螺杆泵举升技术和往复的激励油层出砂技术,使单井产能提高至常规冷采5~10倍, (少数井甚至提高到30倍以上)。 稠油开发配套技术的成功,填补了一项国内稠油开发的空白,可以在国内外同类稠油开发应用推广。
其他文献
中原油田在新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中,深层气藏储量所占的比例逐年急剧加大,因此深层气藏的开发将是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并且深层气藏均是凝析气藏,根据国内外及中原油田的开发实
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各套层系的开发趋势变化越来越复杂,各种指标预测工作量特别繁重。现有的油田开发指标预测方法和数学模型的预测精度还远
文79断块区处于河南省濮阳县境内,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沙二下地层埋藏深度2900-3300m,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储层发育不稳定,纵横向变化大,油藏类型为断块层
由于实际钻井过程中钻柱工作状况态的复杂性,钻柱动力学的研究远不够充分,钻柱设计仍然以静力学研究结果为基础,随着钻井结构的日趋复杂,应用动力学分析指导钻井设计与施工已经成
叶片式液压摆动油缸的叶片密封是影响其工作性能的关键因素。复合式叶片密封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受到预压缩和高压液压油作用后,其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极其复杂。复合式叶片密封的接触压力和变形挤出情况对密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叶片式液压摆动油缸中的复合式叶片密封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根据复合式叶片密封的结构特点和材料特性,建立了复合式叶片密封接触压力及变形的计算模型,探讨了其
设计了基于TeeChart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曲线浏览模块,采用了功能与显示分离的设计模式,将曲线显示与曲线功能分别封装到不同的COM组件中,实现了常用的各种分析功能。 Design
本文对泡沫排水采气技术研究及其在苏6井区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根据Beggs-Brill和Turner关于流态及临界携液流量的数学模型,建立了苏里格气田气井的井筒流态分布和临界
学位
随着我国原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原油储罐呈大型化、集中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型原油储罐的安全平稳运行工作提出了
无接触供电技术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移动供电新技术,因其安全、灵活、环保的优点在物流装备自动化领域应用广泛。本文主要通过理论模型分析、电磁机构选择、研究参数提出、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设计开发了结构优化的平板拾电器。实现了对自动导航小车的无接触供电,解决了传统蓄电池供电的诸多弊端。本文研究了无接触供电技术及其与工业物料输送系统的结合应用。以自动导航小车(AGV)为研究对象,针对应用于AGV的无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