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层单位,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福利,直接反映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同时也直接影响基层民主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首先在西方国家兴起,并迅速传遍全球。新公共管理对传统官僚型政府存在的弊端,如官僚主义泛滥、行政成本高昂、行政效率低下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并提出要建立顾客导向政府、结果导向政府、竞争性政府等一系列新的重塑政府理念。20世纪90年代,治理理论兴起并迅速席卷全球,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合作,主张通过多主体的平等合作来实现社会善治。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开展了积极的治理实践,社区自治作为治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启了社区建设的实践,这一方面是对国际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浪潮的回应,更多地则是对我国三十多年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反应,是我国城市居民民主意识觉醒的标志。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了丰硕了理论成果。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建设实践的时间还很短,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社区建设理论。各种对社区的相关研究往往是各自为战,既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建构系统社区运行理论的勇气。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是一个关于规则、自然和物质条件以及共同体属性如何影响行动舞台结构、个体所面临的激励及其结果产出的通用框架。本文尝试运用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分析我国社区运行,通过对社区运行舞台、社区运行情境、社区运行行动者的分析,以及系统的理论阐述和详尽的理论分析来拓展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应用范围,并为我国社区运行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除绪论和结论,具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基本概念分析,通过对社区、城市社区、制度、制度分析、制度分析与发展这些基础概念的阐释为文章的展开提供概念框架。此外,在第一部分的最后我们给出了奥斯特罗姆教授提出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第二部分是社区运行舞台框架内的分析,就是通过界定社区运行舞台这一基本变量,并通过界定影响社区运行舞台这一变量的两个结构变量——社区运行情境、社区运行行动者,从而将社区运行舞台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第三部门是社区运行舞台框架外的分析,就是将社区运行舞台作为因变量,通过分析影响该变量的三个外部变量——社区运行规则、世界状态的属性、共同体属性,从而对社区运行舞台做出更加全面系统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