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苏论战是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因为意识形态、内外政策和国家利益等问题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论,历时十年。这场大论战严重影响着中共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而又影响到对国内形势的判断。国际“反修”与国内“防修”交互作用,致使国内“前十年”阶级斗争扩大化。论文分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述中苏论战的过程。中苏论战犹如一部交响曲,时起时伏,但总的趋势是向恶化发展,中苏同盟走向分裂。“矛盾萌发阶段”是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到1957年莫斯科会议,“矛盾深化阶段”是从1958年到1960年莫斯科会议,“矛盾激化阶段”是从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到1963年3月初,“公开大论战阶段”是从1963年3月底到1964年10月,“结尾”是从1964年11月到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第二部分从侧面分析中苏论战为阶级斗争扩大化创造了哪些条件。中苏论战导致中苏关系恶化,中共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趋于严重化,过分强调战争的可能性和紧迫性,人们产生紧张和焦虑心理,为阶级斗争扩大化创造了心理条件。中共批判“三和两全”理论,唤起了革命党思维,增加了对“革命思维”和“斗争哲学”的路径依赖,为阶级斗争扩大化创造了思维方式上的条件。关于对斯大林的评价,中共从中肯地批评斯大林的错误到为斯大林错误辩护的倾向,掩盖了中共党内、中国国内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倾向,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个人崇拜与个人专断交互作用,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意识被全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接受,为阶级斗争扩大化创造了社会心理、权力机制上的条件。关于民族历史问题、文化传统差异、两党不平等关系等的争论以及领导人个性差异,造成两党之间较深的感情隔阂,很难冷静协商和正常沟通、平等对话,影响了彼此对对方的认识,从而偏离理性和客观,中共对苏共和赫鲁晓夫最后作出“现代修正主义”的路线、原则高度上的定性。第三部分从正面分析中苏论战如何影响阶级斗争扩大化。通过论战,中共对苏共、赫鲁晓夫的认识朝着“左”的方向上纲和挖根:从丢斯大林、列宁这两把“刀子”到“右倾机会主义”、“半修正主义”,再到“现代修正主义”。“前车之鉴”使国际“反修”延伸到国内“防修”,抓阶级斗争被提上日程。阶级斗争扩大化之于中苏论战,亦步亦趋,大致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八届三中全会和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第二步,1959年庐山会议将阶级斗争延伸到党内。第三步,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使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左”的观点进一步系统化。第四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批判等“防修”实践。第五步,1964年底至1965年初毛泽东与刘少奇发生严重分歧,毛泽东将“防修”重点放在党中央高层。阶级斗争的范围逐渐拉大,主战场逐渐上移。第四部分总结经验和教训。对意识形态领域分歧“不搞争论”。准确判断时代的主题。尊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坚持民主集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