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区域网络空间结构是由城镇间的联系网络构成的空间等级结构,是交通网络、经济网络、信息网络相互叠加、复合形成的结果。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不同时段各城镇节点在诸联系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及彼此间的联系程度,以此判断整个城镇形成的空间网络形态和演化过程所呈现的规律,希望本研究结果能对各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决策。本文以银川平原城镇区域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学者对城镇网络、区域空间网络的研究成果,对城镇区域网络空间结构、信息网络和城镇复合网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借鉴网络城市、流动空间、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了研究区域网络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过程及演化特征。首先,将银川平原不同时段的交通图进行拓扑变换,选取通达性、关联度、中心性等指标分析交通网络的演化过程、规律与影响因素,得出不同时段银川平原的空间结构呈现的特征。其次,构建城镇间经济联系模型,为不同时段的城镇进行等级划分,确定各城镇间的联系方向,以此来分析经济流的空间涨落过程,同时探讨了银川市经济中心与门户城市的重叠效应。再次,从理论上分析了信息网络如何促进城镇区域从层级结构向网络结构演进,建立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测评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时段的城镇进行了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并对其进行了信息化空间差异的分类,以此探讨各城镇间信息化空间差异的发展趋势。最后,通过对复合网络协调度的计算,得出不同时段银川平原复合网络的空间结构,探讨了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平原的空间结构从单中心的中心地模式向多中心的网络化模式转变;发展过程中银川市一直是核心城市;网络结构中,只有少数的城镇节点有大量的网络连接;城镇节点偏向于就近连接;城镇间的网络联系渐趋复杂化;吴忠的亚核心地位开始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