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生态安全是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中人地相互作用关系的表征,其时空格局的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本文基于社会-经济-环境系统耦合理论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旅游生态安全进行综合测度和分析,揭示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及其影响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2004-2013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主要集中处于一般安全级、临界安全级、敏感级和风险级状态,其不同等级的省市分布比重变化区间为:一般安全级在 6.45%-9.68%、临界安全级在 29.03%-48.39%、敏感级在 39.71%-58.07%、风险级在0-6.45%之间变动,表明不同等级旅游生态安全的省市分布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纺锤体特征。十年间,三大地区的平均旅游生态安全指数总体上表现出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的阶梯递减趋势,其中一般安全级和临界安全级旅游生态安全的省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敏感级和风险级旅游生态安全的省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逐步形成了从东部到西部不同等级旅游生态安全的省市在地域空间分布上的“梯度化”分异特征。(2)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的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先减缓后增强的趋势,总体格局趋于稳定。自2004年来,旅游生态安全的HH集聚类型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旅游生态安全的LL集聚类型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西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总体上,旅游生态安全的HH集聚类型省市呈现出显著的“沿海化”分布特征,而LL集聚类型省市表现出明显的“内陆化”分布特征。(3)2004-2013年,中国旅游生态安全整体呈先涨后跌的倒“U”型演变格局,总体处于敏感级状态。不同省市旅游生态安全主要有增长型、下降型、“V”型和倒“V”型四种演变类型,各类型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差异特征。不同省市的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在空间维度上表现出整体非均衡性,中高级旅游生态安全的省市分布具有东北向偏正北、西南向偏正南方向位移的空间演进态势。(4)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的空间效应比较显著,主要通过相邻地区间旅游生态安全的溢出效应来表征,其误差冲击对本地区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不同时期各因素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差异显著,2004年劳动力投入量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最大,2009年旅游负荷水平、产业结构和环境治理力度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相对较大,而2013年旅游负荷水平和劳动力投入量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比较显著。(5)2004-2013年间,环境状态始终对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具有最大的障碍度,社会状态、社会响应和环境响应对旅游生态安全也有较大影响。不同时期影响各地区旅游生态安全的主导障碍因子差异明显,其中旅游从业人数、游客接待量与人口数量比、旅游外汇收入、园林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等障碍因子成为影响我国旅游生态安全提升的主要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