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95种内府本杂剧为研究对象,从内府本杂剧剧本的题材、情节、曲白与人物设置等构成元素为切入点。
就题材来源而言,内府本杂剧沿袭了中国戏曲创作一贯的做法,多从史传攫取素材;就题材类型而言,内府本杂剧走了一条与民间演剧完全不同的路子,多倾向于“英雄豪杰”戏。清代宫廷大戏亦是如此,题材类型与明内府本杂剧趋同。
在情节方面,明内府本杂剧的情节呈现模式化的倾向。模式化是内府本杂剧的总体特征,反映在情节方面,表现为情节发展与情节单元模式化两种。前者主要表现在神仙道化戏与宫廷庆赏剧,后者发生于英雄豪杰戏、世态人情戏等故事剧中,其模式化倾向并不明显。
关于“白”与“曲”谁更应该在杂剧创作中占据主体地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的话题。但就内府本杂剧而言,“白”重于“曲”。与元杂剧相比,内府本的宾白大幅度增加,叙事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而曲的抒情功能则被大幅度削弱,退居次要地位,服务于宾白,补充情节。
内府本杂剧的人物设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儒家道德规范下的士人、朴素伦理观念下的平民与宫廷氛围里的群仙。人物设置反映主体思想,他们身上凝聚了忠孝节义的儒家伦理道德与因果报应思想,是统治者为教化世人而通过剧作者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形象。
内府本杂剧创作特征形成的因为,具体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艺术方面,内府本杂剧的作者多为宫廷艺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多侧重于故事与技艺,故事使得剧目情节跌宕,技艺使得场面热闹;民间艺人入宫,将民间叙事模式化的特征带入宫廷杂剧创作;同时观众的欣赏习惯以及观赏戏曲所产生的代入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剧作者的创作方向;明代宫廷宽阔的物理演剧空间,使得其创作侧重点发生变化。文化生态方面,明代注重教化的官方乐论,限制了其人物设置;宫廷道教信仰,服食仙丹的宫廷生活,是内府本杂剧某些情节模仿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