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常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农药提出了新的要求,研发省力化、环境友好、低毒、低残留农药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防治对象生活习性的特点,分别以水稻飞虱防治药物噻嗪酮和血吸虫尾蚴防治药物氯硝柳胺为先导分子,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水面自扩散性能的药物分子,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了研究。(1)针对水稻飞虱附着于稻丛基部的生活习性,以稻飞虱常用防治药物噻嗪酮分子为先导,经过硝化、氨基化和羟基化合成羟基噻嗪酮,再与不同聚合度的聚乙二醇对甲基苯磺酸酯反应,得到不同链长的三个新型药物Bu-6a、Bu-6b和Bu-6c。水面自扩散成膜试验发现,成膜能力与含PEG链长的结构显著相关。Bu-6a难以在水面自扩散,而Bu-6b在滴加入水面后能快速自动扩散,且低浓度时能有效地形成均匀致密的分子膜。随着聚乙二醇分子链长的增加(Bu-6c),水面自扩散能力和成膜效果愈好。表明在一定的链长范围内,亲水性越高(CLogP越小,HLB值越大),水面自扩散成膜能力越强。经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表明,Bu-6b和Bu-6c滴入水面后自扩散形成纳米级分子薄膜,厚度为23nm。(2)针对血吸虫尾蚴静态漂浮于水面的特点,以脂溶性分子氯硝柳胺为先导,引入亲水性的聚乙二醇烷氧链,设计合成了具有水面自扩散和成膜双重性能的新型药物Ni-3a、Ni-3b和Ni-3c。通过CLogP的计算和水面自扩散成膜试验发现,随着分子中聚乙二醇烷氧链长度的增加,亲脂能力的降低,水面自扩散成膜能力越好,特别是低浓度下(1.4×10-5mg/cm2),Ni-3c在水面可自扩散成均匀致密的分子薄膜,同时也发现Ni-3a、Ni-3b和Ni-3c的成膜能力与HLB值呈正相关性。原子力显微镜进一步证实了Ni-3b和Ni-3c滴入水面后形成的分子薄膜可达到纳米级(13nm)。药效实验表明,Ni-3b和Ni-3c在较低的浓度下具有很好的杀灭血吸虫尾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