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肿瘤在我国泌尿外科肿瘤中占第二位,仅次于膀胱肿瘤,占全身肿瘤的2%~3%。由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对微小肾肿瘤的发现,偶然发现即无症状的肾肿瘤比率增高,肾肿瘤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临床上的发展,为肾肿瘤的诊治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而端粒酶活性在肾肿瘤方面的基础研究是肾肿瘤应用生物学技术的探索结果。 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它的激活可以维持端粒的长度及功能,使细胞获得永生的能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端粒、端粒酶在细胞永生化及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自从1994年Kim等应用PCR方法增加检测敏感度即TRAP法(Telomer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以来,相继许多学者采用该法对各种组织及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端粒酶激活与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相关性及特异性,是迄今发现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本实验在对端粒、端粒酶结构和功能认识的基础上,采用PCR基础上建立的端粒酶-PCR-ELISA法对32例肾恶性肿瘤、相应肿瘤旁组织和6例正常肾组织进行半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比较三者间的差异,并对恶性肿瘤组按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组,探讨端粒酶活性高低与肾恶性肿瘤和肿瘤旁组织及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归纳 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并作定性分析,评价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肾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l 实验对象 标本取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0年11月一2001年8月手术切除的32例肾恶性肿瘤组织及相应距肿瘤Zcm旁组织及6例正常肾组织(经病理证实入2 实验方法 2* 取材 肾切除后或肾肿瘤剜出后立即采集标本。沿冠状面剖开切除肾标本,用生理盐水洗去表面血迹,以消毒刀片在肾肿瘤假包膜内切取 0.5 X 0.scm‘大小组织块,置于灭菌的 Eppendorf管后,迅速置液氮中,转移至、80t冰箱保存。以另一消毒刀片切取距肿瘤假包膜旁Zcm处肾组织,保存于-80C冰箱。同法处理非肿瘤性疾病的正常肾组织6例。 2.二 端粒酶-PCR-ELISA法 将组织剪碎,加入裂解液提取蛋白(其中含端粒酶)并测定蛋白浓度;每份标本取10pg蛋白加入扩增液中进行端粒酶延伸及PCR扩增;PCR产物变性后,加入地高辛标记的特异性探针与 PCR产物进行杂交;以抗地高辛过氧化物酶结合探针,加 TMB底物显色后测吸光值。 2.3 以凸 A=A。。。-A。。。代表端粒酶活性,A4。。代表 450urn波长下的吸光值,A。。。代表 690urn波长下的吸光值。凸 A越大,端粒酶活性越高。3统计学方法 采用X‘检验(Chisquare test),Pwto.01或P<0.05认为统计有显著性差异。4实验结果 4.132例肾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强阳性6例,阳性20例,阴性6例, 2 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 阳性率 81.25o(26/32)(附实验数据),相应肿瘤旁组织及正常肾组织端 粒酶阴性表达。 4.2 32例肾恶性肿瘤中(其中一例为肾非何杰金淋巴瘤),病理分 级1级12例,其中端粒酶阳性7例,阳性率58.33%;病理分级*级12 例,其中端粒酶阳性11例,阳性率gi.67%;病理分级皿一IV7例,端粒酶 表达全部阳性。 4.3 32例肾恶性肿瘤中,Robson期 18例,其中端粒酶阳性 14例,-阳性率 77.78%;RObSOllll期 12例,其中端粒酶阳性 10例,阳性率 83.33O: RobsonllllV期 2例,端粒酶表达全部阳性。 4.4 32例肾恶性肿瘤中,T;N。M。期3例,端粒酶表达全部阳性;T。N。M。 期 24例,其中端粒酶阳性 19例,阳性率 79.17%;T3NOM。期 3例,其中端粒 酶阳性 2例,阳性率 66石7%;TZNZM。期 2例,端粒酶表达全部阳性。 5 结论 ①肾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表达(阳性率81.25%)明 显高于肿瘤旁组织及正常肾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为 口%)(P t 0刀1)。 ②肾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核分级具有相关 性。细胞病理分级越高,端粒酶pl十性率也越高(P t 0.05)。 ③肾恶性肿瘤Robson分期越高,端粒酶阳性率也高,但在统计 学上没有显著性(P>0.05)。 ④肾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阳性表达与TNM分期没有显著相关性 (P>0刀5)。 ⑤推断端粒酶活性检测结合细胞病理学检查对肾恶性肿瘤的早 期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端粒酶活性异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