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抑癌基因p53与乳腺癌细胞生长、凋亡和耐药有密切联系。本实验将比较PCR-SSCP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法与临床上常用的免疫组化法检测p53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否一致,观察p53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常用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并评估其与蒽环类及紫杉类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短期疗效的关系,初步探索其作为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因子的可能性。方法本实验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科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间初治的确诊为ⅡA、ⅡB及ⅢA期乳腺癌患者共6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行EC(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C(多西他赛+环磷酰胺)或TAC(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新辅助化疗三周期,经外周血PCR-SSCP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p53基因突变,并于第三周期化疗结束后使用触诊及B超评估治疗疗效。结果1.p53基因突变多见于乳腺癌临床分期ⅢA期、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和ER表达阴性患者中(p值分别为0.047、0.032和0.036),而与患者年龄、绝经状况、肿瘤组织学分级、PgR、C-erbB2及Ki67表达无关。2.分子亚型中,p53基因突变在三阴性亚型乳腺癌中较多见(9%),基因未突变在luminal B亚型中较多见(34%)(p=0.032)。3. PCR-SSCP基因检测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所得p53突变结果基本吻合(p<0.001),且一致性中等偏高(kappa=0.670)。4.p53基因突变患者对EC、TC及TAC方案新辅助化疗均不敏感(p=0.62),未突变患者对TAC方案化疗较其他两种敏感(p=0.025)。5.回归方程显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与腋窝淋巴结转移、C-erbB2表达和p53基因突变有关,与年龄、月经状态、临床分期、PgR和Ki67表达无关(p<0.05)。其中ER和p53为保护因素(b<0)。结论1.p53基因突变多见于乳腺癌临床分期ⅢA期、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和ER表达阴性患者中。分子亚型中,p53基因突变在三阴性亚型乳腺癌患者中较多见,而未突变在luminalB亚型患者中较多见。2.p53基因突变患者对EC、TC及TAC方案新辅助化疗不敏感,未突变患者则对TAC方案新辅助化疗有较高的敏感性,可能为指导实际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3. PCR-SSCP方法与免疫组化法检测p53基因突变结果的一致性较高,且有一定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