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烈性传染病,被我国定为A类传染病。虽然采取了法定免疫防制措施,该病仍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流行,而且猪瘟流行态势日趋复杂,猪瘟典型病例时有发生,非典型猪瘟广为流行。发病猪群主要集中在保育阶段及育肥前期,病猪多表现发热、厌食、精神沉郁等热性疾病的一般性症状,发病率高、死亡率不低;母猪被感染后多表现为繁殖障碍、持续感染、隐性感染和免疫耐受,当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时,能显著加重患病猪的病情,死亡率明显升高。2015年5月山东省莱芜市某猪场保育猪群发生以高热(40.8~41.5℃)、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皮肤潮红及耳尖发绀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且发病猪只肌注退烧药后,未见明显疗效。为明确引起此次疫情的致病因素,在对病猪群进行系统的临床症状观察和病史调查后,初步怀疑猪瘟,对患病猪进行了病理剖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病毒分离与鉴定,对分离病毒又进行了 E2基因的分子克隆测序及同源性比对试验。大体剖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病猪具有猪瘟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病变,如全身淋巴结出血性坏死性炎症、脾脏边缘灶状出血性梗死、病毒性脑炎等,初步确定该病由猪瘟病毒感染引起。分子生物学检测及病毒分离结果表明,送检的病料中仅检测到猪瘟病毒,并分离到一株猪瘟病毒(SDLW2015)。该毒株E2基因全长为1119个碱基,编码373个氨基酸;相似性分析表明,SDLW2015与其它参考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介于82.1%~96.3%之间,氨基酸相似性介于88.5%~97.6%之间。与1.1亚群的HCLV株相比具有最低的核苷酸(82.1%)和氨基酸相似性(88.5%)。而与2.1亚群的参考毒株具有较高的核苷酸(91.8%~96.3%)和氨基酸相似性(93%~97.6%)。其中与2.1b亚型参考毒株(GXWZ02)的相似性最高,核苷酸为96.3%,氨基酸为97.6%。另外,新分离株与2.1d亚型的同源性高于2.1a或2.1c,表明2.1b亚型和2.1d亚型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这与之前的报道一致。随后,我们将新分离株SDLW2015与27株参考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这28株病毒被分到了 3个基因群(1、2、3)、8个基因亚群(1.1~1.4、2.1~2.3、3.4)。其中,2.1亚群又被进一步划分为2.1a、2.1b、2.1c及一个新被定义的2.1d基因亚群。此次分离到的猪瘟毒株在进化树中属于2.1b亚群,与传统的石门毒株(1.1)或兔化弱毒疫苗毒株(HCLV,1.1)基因型存在较大差异。该病被检测确诊为猪瘟后,对发病猪群采取了猪瘟疫苗紧急免疫,并对该场的猪瘟免疫程序进行了调整。后期电话回访得知,该场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猪场已恢复了正常生产。为了监测该场各猪群猪瘟免疫状态,对该场各阶段猪群进行了采血,共采集血液样本93份,检测结果显示猪瘟抗体阳性74份,整体阳性率为79.57%。不同阶段的猪群抗体阳性率在62.50%~87.50%之间,平均阻断率在41.29%~88.18%之间,差异比较明显,这符合感染猪群的基本特征。其中以后备母猪、经产母猪的抗体阳性率和平均阻断率最高,保育猪的抗体阳性率及平均阻断率最低。经过综合诊断最终确定该场疫情是由猪瘟病毒感染引起,毒株属于2.1亚群中的2.1b亚型,基于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使疫情得到了迅速控制。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未能对该分离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抗原性及病毒毒力等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另外,该场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及时调整了猪瘟疫苗的免疫程序,后续的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新免疫程序能够使猪群获得了较好的抗体水平,猪场的猪瘟免疫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