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渤海海域是渤海湾盆地的海域部分,属新生代裂谷盆地,总体经历了古近纪裂陷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两大演化阶段。目前该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其复杂的地质特征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油气成藏实例;加之渤海所处区域位置及自身演化特征方面诸多的特殊之处,为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和油气地质等理论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际素材。因此,近年来该区成为地质学相关学科专家研究的热点地区。然而,由于渤海湾盆地的主发育期在古近纪,目前针对渤海海域的各类地质研究也多集中在古近纪(系),而对新近纪(系)的地质构造研究薄弱,特别是缺少系统化的研究。鉴此,本论文利用渤海海域大量的油气勘探资料,重点研究新近纪-第四纪期间的构造特征及演化。通过对地震、钻井等大量勘探资料研究表明,渤海海域在裂陷期后的坳陷期存在明显的构造活化作用,有异于典型裂谷盆地在坳陷期构造活动相对平静的特征。此构造活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新近系浅层断层密集发育;12Ma以来存在明显加速构造沉降。二者在表现与演化上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在分布与成因上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渤海浅层断层的形成,多数是NNE-SSW向、NW-SE向和近EW向的古近系或基底断层晚近时期(多在5.3Ma以来)活化所致。其中以渤中坳陷为中心的NW向张-蓬断裂构造带内及附近浅层断层最为密集,表明该断裂带晚期活动强烈。这些浅层断层活动对12Ma以来的“加速沉降”确有一定贡献,但不是引起这一异常沉降的全部原因,“加速沉降”受控因素应该是多元的,但各因素之间可能内在联系密切,具有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后者应主要为欧亚板块与周邻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和深部动力学调整的综合结果。新近纪-第四纪以来渤海的构造活化表明,在该盆地的演化过程中,裂陷期后与同裂陷期构造变动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裂陷期后断裂数量剧增但垂直断距较小,总体沉降加速但受断层控制的差异沉降在平面上不甚强烈。裂陷期后的构造变动和变形,既有对同裂谷期构造要素的继承(如部分断层的活化),又有明显的新生性(如加速沉降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上述两种特别的构造变动事件的特征、分布、时空演化规律、动力学成因、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较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总结;进而对渤海新近纪以来的构造动力学环境,以及对中国东部乃至亚洲的区域构造意义做了探讨。综合认为这些主要出现在渤中坳陷的深浅部地质构造特征,在国内外典型裂谷盆地的演化过程中不曾出现,在渤海湾盆地其他坳陷也无明显表现,甚或在中国东部亦属特例,其发生是各区域动力学构造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对盆地新近纪以来构造演化的研究为基础,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规律重新审视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揭示,渤海新近纪以来坳陷期的构造活化,不仅直接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赋存条件和成藏,同时明显影响了不同构造层油气的聚集成藏及分布,对油气的聚集成藏而言总体是积极、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