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凯恩斯理论问世以来,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已经成为各国共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二者的协调配合直接影响政府调控的效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具有内在的相通之处,都致力于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但又由于制定者和实施者的不同,二者目标侧重点不尽相同;同时在作用方式、时滞、使用的政策工具方面存在差异性。这些共性和差异性的存在使得货币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成为必然。因此,各国学者和政府都十分重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各国对二者协调配合的认识研究随着经济形势、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发展,从而指导实践;而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的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果显著,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我国宏观调控实践。理论界和政府当局都重视对货币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探讨。怎样才能制定最佳的货币财政政策、怎样去实施具体的措施,从而提高二者协调配合的效果,最终达到国家调控的目标,我国的经济学者对此发展了各自的研究。或从内外均衡的角度出发,或从调整内需的角度出发,探讨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效。经济高度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表现的是各经济部门的不均衡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政治体制的问题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导致了经济结构失衡,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为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环境破坏;市场环境的建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市场不能对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过往的政策实践中,两大政策并未在这些领域进行有效协调,甚至还加剧了这些矛盾和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推动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同外部的联系日渐增加。经济开放性的日渐加大必然会使得国外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这就加大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客观上要求我国政府和货币当局提高对货币财政政策的协调能力。本文写作的思路是首先阐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一般理论,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等方面分析二者的异同,并阐述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两个经典模型。之后回顾我国近年来的货币财政政策实践,从政策出台的经济背景出发,详细分析和论述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在前面理论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实践中存在的制度上和具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和论述货币财政政策协调的路径,并结合之前阐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章“导论”,首先详细阐述文章写作的背景和原因。两大政策的协调值得重视,如何在理论上发展和完善,在实践中提高两大政策协调的效果都是值得理论界和政府当局严肃对待的问题。然后对这一问题的中外研究进行综述。国外的研究从凯恩斯主义出发,分别阐述了几个主流学派对于货币财政政策的看法和观点,并就政策搭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理论,利用IS-LM模型和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来进行分析二者的绩效和搭配模式。研究视角大多从内外均衡、国际收支、经济增长等角度出发,近年来出现了关注财政货币政策对消费、物价的影响和内需结构的调整的研究。第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阐述文章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存在的不足。第二章“货币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分析”,第一节在理论上分别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一般性分析和论述,从内涵、类别、政策目标、作用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地分析;第二节比较分析货币财政政策在目标、政策工具和传导等方面的异同,认为正是两大政策既联系又不同的特性,使得二者在实施和配合中存在政策效果的放大与抵消,从而论证二者协调配合的必要性;第三节,引入IS-LM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详细分析和论述这两个模型的建立,并引入图形举例阐述在这两个模型之下货币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式以及协调配合的机理。第三章“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实践回顾”,将1998年至今这十多年的实践分为三个阶段,分阶段回顾政策实践。从当时的经济形势出发,分析当时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这也就是当时出台的政策的背景和意图。再具体阐述当时采取的货币财政政策,就政策工具的使用和政策侧重进行阐述。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1998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搭配稳健货币政策,主要目标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政策持续到2004年。由于1998-2004年间成功的宏观调控,政府于2004年改变政策取向,两大政策都趋于稳健,引导经济的合理增长。2008年底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再度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搭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国内经济的快速复苏。这些政策实践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体现了我国政府和货币当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第四章“我国货币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从外部制度环境和内在的不协调性两个方面来总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用实践中的数据或事例来加强说明。制度方面首当其冲的是财政制度方面的问题,中央和地方财事权不平衡、财政投融资体系的不健全;市场环境方面,存在利率非市场化和信用制度滞后两大问题。两大政策的协调中,首先二者由于制定和实施者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在政策的效果抵消甚至冲突。在之前的实践中,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政策工具的使用都存在许多不适当之处,从而导致二者不能很好的协调。另外,从我国的实践中看,货币财政政策的搭配方式和作用层次方面也制约了二者的协调。第五章“我国货币财政政策协调的路径和政策建议”,首先分析两大政策协调的路径,即国债、社保基金、财政存款等领域,分析这些领域货币财政政策协调的经济原理以及各自的问题。然后从外部环境建设出发提出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建议,从政策制定等方面提出促进二者协调的建议,基于之前的路径分析提出优化两大政策在二者结合领域协调的建议。制度建设方面,提出应该合理化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改革财政投融资制度,促使财政资金使用和筹集的合理化;加快社会信用征信体系建设,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建议建设加强两大政策制定和实施者沟通和交流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在协调方面,多样化搭配方式,并进行结构化调整。在二者的连接领域,分别就各个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在理论上期望西方的经济、货币理论能指导我国的政策制定、实施,通过理论的系统梳理,对货币财政政策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归纳我国政策实施制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主要的创新在于系统地梳理了1998年以来我国的政策实践,并试图进行了评价。收集了1998年至今的了诸如GDP增速等宏观经济指标;诸如货币增速等金融指标的数据,并用一些指标组合来衡量相应的政策目标实现效果,例如用GDP增速来衡量经济增长目标,又比如用CPI来衡量价格稳定目标等。其次,通过实践经验的梳理,从内外两方面总结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的不足在于缺少对货币财政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并且给出的政策建议并不具体,实践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尚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