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血管内机械取栓的患者血栓成份与其预后的相关性;并探讨使用rt-PA静脉溶栓后对血管内机械取栓手术再通时间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06月至2019年0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I血管内机械取栓再通治疗并成功取得新鲜血栓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既往脑梗死、吸烟、饮酒病史情况;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Trai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血栓位置;是否使用rt-PA静脉溶栓;取栓次数、再通时间参数、脑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TICI)血流分级、使用支架个数及类型、并发症及其他;Al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erta Srtoke Program Early CT Scale,ASPEC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3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颅脑CT平扫、头颈部CTA、颅脑MRI或MRA、颈部血管超声、心电图等。2.所有术中取得的新鲜血栓即刻固定在4%多聚甲醛固定溶液中,再嵌入石蜡中,然后行HE染色,在显微镜下读片,观察血栓组成成份及分布。分析不同来源血栓的组成成份差异性。3.及时、有效随访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根据血栓组成成份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血栓中富含纤维蛋白/血小板组(纤维蛋白/血小板所占血栓总成份的比例>50%)和血栓中富含红细胞组(红细胞所占血栓总成份的比例>50%),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4.并且根据患者在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前是否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再通时间的差异。5.利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根据TOAST分型48例患者中心源型卒中患者2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16例,不明原因卒中患者8例。其中心源性血栓中纤维蛋白/血小板含量比例明显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62.9±15.9)vs(50.9±1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心源性血栓中红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32.0±15.3)vs(43.6±1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血栓组成成份的比例,血栓中富含纤维蛋白/血小板的患者35例,血栓中富含红细胞的患者13例。在3个月mRS评分预后良好率中,血栓中富含纤维蛋白/血小板的患者明显低于血栓中富含红细胞的患者[26 vs 6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所有取栓患者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患者(10例)的手术再通时间明显短于未使用rt-PA静脉溶栓患者(38例)[(90±47.6)vs(131.6±57.5)]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心源性血栓较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纤维蛋白/血小板含量高,红细胞含量低。2.血栓中富含纤维蛋白/血小板的患者较血栓中富含红细胞的患者良好预后率差。3.在所有血管内机械取栓患者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手术再通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