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对徐爱琴教授在皮肤科门诊确诊的荨麻疹病案进行数据挖掘,数据挖掘主要平台是古今医案云平台(2.3.5),最终目的是统计、分析、总结徐师治疗荨麻疹的经验及用药过滤,并且挖掘出基于临床病案的徐师治疗荨麻疹的核心药物。对数据挖掘中展示的核心药对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进行核心药物治疗荨麻疹的主要中药成分、靶点及通路的寻找及探讨。方法1.数据挖掘:收集2021年全年在武汉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徐爱琴教授门诊确诊为荨麻疹的病案资料,对收集到的所有病案资料进行规范的整理和筛选,最终完成符合要求的病案174例,而后将筛选好的病案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2.3.5)进行所需的相关信息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对一般资料频次、中医证侯频次、中医治法频次、药物频次、关联规则、聚类、复杂网络等分析、以及对核心药物的挖掘,最后对其进行中医理论上的解释与阐述。2.网络药理学:对上一步骤已经挖掘出的药物进行研究,主要步骤:(1)在TCMSP化学专业数据库中寻找OB>30%、DL>0.18的核心药物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2)利用Gene Cards、Drugbank、TTD、OMIM四个疾病数据库进行疾病靶点检索,找出疾病与核心药对的共有靶点,构建核心药对与疾病共同靶点交集图。(3)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并绘制相关网络图,并寻找出核心药对在对治疗荨麻疹疾病的过程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中药成分。(4)利用STRING平台进行PPI网络构建,后导入Cytoscape进行拓扑分析,寻找核心药对治疗荨麻疹的关键靶点。(5)使用Bioconducter软件包,令其在R语言中进行运行分析,得到GO和KEGG分析结果。(6)在Metascape平台输入疾病药物交集靶点,输出GO中MF、CC、BP和KEGG分析结果。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一般资料频次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为112例,占比64.37%;男性为62例,占比35.63%;年龄段以30-39岁人数居多。(2)中医证侯频数分析结果显示:共出现中医证候12类,排在前三的证型是营卫不和证、阴虚血燥证、脾虚火旺证。(3)中医治法频数分析,结果显示共出现14类治法,其中以调和营卫、祛风止痒、滋阴清热等为主。(4)用药频率研究结果表明:所用药材共一百五十六味,用药频率位居前十的为防风、荆芥、茯苓、牛蒡子、薏苡仁、山药、白术、枳壳、甘草、大枣;四气以平、温为主;五味多甘、辛;多归于脾、肺经;中药功效以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透疹为主。(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整体用药以防风为核心,支持性最大的为荆芥、防风组,置信性最大的为荆芥、防风,山药、防风组。(6)聚类分析发现:防治荨麻疹的最常见八组方剂配伍中药有:(1)连翘;(2)麸炒白术、麸炒枳壳;(3)麦芽、红曲;(4)五味子、地黄、墨旱莲、女贞子;(5)蒲公英、茯苓、甘草;(6)党参、陈皮、金银花;(7)当归、麦冬、太子参、黄芪、炙甘草、桂枝、白芍;(8)薏苡仁、牛蒡子、防风、荆芥、山药、大枣、白术、枳壳。(7)复杂网络分析及核心药物挖掘:经数据挖掘分析最后得到核心中药为:防风、荆芥。2.网络药理学结果:(1)通过TCMSP数据库查找得到核心药物活性成分28个,对应靶点202个,导入Cytoscape,构建“防风-荆芥-活性成分-靶基因”网络。(2)在Gene Cards、TTD等四个相关的疾病数据中检索“urticaria”共获得疾病相关靶点994个,与药物取交集后共得到82个共同靶点,导入Cytoscape中,生成“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基因”网络图,依据Degree筛选出核心药对治疗荨麻疹的关键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汉黄芩、5-O-甲基维胺醇等。(3)创建PPI网络后得到关键靶点:IL6、AKT1、TNF、IL1B、TP53、MMP9、CASP3、PTGS2等。(4)进行GO富集分析,其中GO-BP分析显示主要涉及对炎症反应、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蛋白质磷酸化的正调节等;GO-CC分析显示潜在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膜筏、细胞器外膜、质膜外侧、细胞质核周区等位置上;GO-MF分析结果表明分子功能主要与细胞因子、G蛋白和肾上腺素受体等相关。(5)进行KEGG富集分析,得到PI3K-Akt、NF-k B、FCεRI、Th17、AGE-RAGE等关键信号通路。结论1.基于临床门诊病案挖掘到的徐师治疗荨麻疹的药物、药物组合、及核心药物在功效上以调和营卫、疏散外邪为主,归经上与肺、脾关系密切。核心药对组成是:防风、荆芥。2.防风、荆芥等可能是利用多种的复杂机理,来减少对皮损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并共同调动了身体的免疫系统,进而起到了其对荨麻疹的治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