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90年代,金融工具对会计计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传统会计下,很多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而它们的财务报告还显示良好的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如何恰当地计量金融工具的问题就被提了出来。会计界的应对方式是对交易性的金融工具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对金融工具计量的混合模式,较为完满地解决了交易性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在此之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试图从金融工具的混合计量模式过渡到单一计量模式,也就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些非交易性的金融工具。在这些非交易性金融工具中,数量最大的就是商业银行贷款。对于这种做法,银行监管机构以及各国中央银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因此,商业银行贷款是否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有比公允价值更合适的计量属性成了本文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从会计计量属性入手对于使用最多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计算方法,并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使用现状进行了一个回顾。其后,在对比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银行监管机构对信息质量的不同要求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商业银行贷款计量属性选择的分析框架,并以这个分析框架对采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商业银行贷款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无论是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都无法同时满足这两种机构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统计计量模型计量模式,并利用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完成对贷款的计量框架构建。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会计计量属性问题概述在这一部分本文首先对于计量属性的一些概念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会计计量的内涵及其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作用。随后,本文对会计中使用最多的两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特别是公允价值,本文分析了其来源、特点及具体的计算方法。最后,本文对于公允价值在某些会计计量领域替代历史成本的过程进行了一个回顾。第二部分:银行贷款计量属性选择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