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纳螺是腹足纲直神经亚纲的软体动物,物种数量丰富、在我国多样性仅次于巴蜗牛科,在欧亚大陆、非洲北部、澳大利亚北部均有分布,而中国艾纳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山地。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土壤和植被,以及多种的气候条件,陆生贝类而对各类陆地环境条件体现出多样的适应性。因此,中国艾纳螺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但是由于陆生贝类的迁移能力很差,选择次适栖息地的能力有限,一旦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将对陆贝造成严重的后果。根据IUCN红色名录截止到2012年评估过的物种数据,软体动物的灭绝比例为5.24%,极危与濒危等级的比例为16.64%,而且陆贝的灭绝比例在软体动物中也是最高的,它们的处境令人十分担忧。在我国贝类研究的初期,对陆生贝类采集、研究比较注重。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程度而言,对该类群的研究与对其他生物类群的研究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传统陆生贝类的分类,主要是依据贝壳形态、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染色体组型等特征进行的。但是无信息的特征和所选择特征的相似程度过高,导致了很多有冲突的分类结论。当形态特征不能保证明确的系统发育信号时,分子数据便发挥了作用,它可以提供了一套独立的,不受干扰的特征。在柄眼目科以下阶元中,极少的可用特征对系统发育推断造成困难。因而,如何获得大量的、可用于系统发育推断的数据集就成为柄眼目科以下阶元自然历史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本文根据实验室近年来在川西北地区采集的艾纳螺科标本以及部分在尼泊尔采集的艾纳螺标本,利用形态分类与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艾纳螺科进行了系统发育学研究。本文对分布于我国西部及毗邻地区的艾纳螺科8属46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这些物种的形态特征,对其线粒体基因COI、16S rRNA和核糖体基因LSU13rD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运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系统发生推论法分别构建了各基因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尝试揭示各种、属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揭示了:16S和COI的数据集分析支持中国的艾纳螺类群为一单系,而LSU13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果。COI,16S和LSU13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表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辛氏艾纳螺Pupinidius siniayevi构成一单系;16S的分析表明它们与P. nanpingensis及多个壳相特征趋向于Holcauchen和Petraeomastus的种类构成的单系群互呈姐妹关系。并且,在已考察的贝壳和生殖系统形态特征上,P.siniayevi与中国的Pupinidius spp完全一致的。在拟烟螺属Clausiliopsis中,C. schalfejewi、C. hendan、C. clathratus、C phaeorhaphe、C. elamellatus、"C." sp3所组成分支的单系性受到16S和ITS-2的支持。Clasiliopsis与Pupopsis两属难以区分。蛹巢螺属Pupinidius单系性不受支持,模式种Pupinidius pupinidius与Petraeomastus moellendorffi构成一个单系,而与本属其他物种关系较远,并位于不同的分支中。虽然Pupinidius属未呈现出单系性,但是COI与ITS-2的贝叶斯分析显示Pupinidius siniayevi与中国的“P.”spl "P." sp3,"P."sp4及"P." sp2、P. nanpingensis2支互为姐妹群,关系相当接近。而中国西部广泛分布的杂斑螺属Subzebrinus为并系形成。形态特征在16S系统树上的分布表明,壳口的分隔沟、腭齿、成荚器及纳精囊盲管的盘曲、交接器盲囊和游离输卵管的相对长度,在不同的单系中的发生倾向于随机的;而腔壁齿、轴唇齿、成荚器盲囊、纳精囊盲囊末端膨大情况,在树中按单系的顺序呈现非随机分布,因此,可能对界定各单系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