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鸿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是一个牵涉很广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中国发展的各个方面。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与城乡发展差距都能通过数字鸿沟得到体现,因此研究和解决我国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与平衡协调区域发展密切相关,也将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我国政府对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和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目前在解决区域数字鸿沟问题上仍然面临多种问题。是手段相对单一;二是政府投资相对较少;三是缺乏强有力的信息化推动组织;四是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科学的政策框架。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对数字鸿沟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然而目前为止,区域数字鸿沟的相关研究中还没有人对以上问题进行系统性的解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各自的阐述。通过对数字鸿沟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提出了数字鸿沟形成机制模型,分析了数字鸿沟的成因、作用机制和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对以上问题都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的研究对推动我国数字鸿沟政策建设、弥合区域数字鸿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通过对研究背景进行综述,首先阐明数字鸿沟的由来、定义,然后提出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机制问题,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思路。第二章:区域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的相关文献综述。本章对国内外区域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概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数字鸿沟研究方向的演进、数字鸿沟形成动力机制的研究综述。第三章:区域数字鸿沟的概念模型。将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归纳为两个维度。一是扩散的维度,区域数字鸿沟是一个包括从了解和产生意愿开始,到拥有接入、拥有技能、有效使用的过程。二是资源维度,区域数字鸿沟的产生源于区域之间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四大方面的资源分布不均所造成。第四章: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根据第三章的结论,建立数字鸿沟相关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并计算出ICT使用、ICT技能、ICT接入三大内部影响因素指数,以及政府、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外部影响因素指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第五章:区域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检验和静态模型探索。基于第四章所得出的31个地区在2002-2010年的七大数字鸿沟相关指数所构成的面板数据,分析七大指数各自的平稳性、彼此之间的协整性,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下一步的数字鸿沟形成机制建模奠定基础。最后尝试通过路径分析建立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的静态模型。结果显示静态模型不能很好的拟合数字鸿沟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原因在于数字鸿沟相关影响因素之间是长期平稳的动态回归关系而不是静态关系。第六章: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形成机制动态模型在第五章的数字鸿沟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构建数字鸿沟七大因素彼此互为因果的动态模型,再将所得到的动态模型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相结合建立一个完整、动态的数字鸿沟形成机制动力模型。在此模型之上对我国31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区域数字鸿沟进行模拟和预测。最后探讨了加入政府宏观调控指数对区域数字鸿沟的影响。此外,本章与上一章一样,都是基于数字鸿沟七大指数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核心部分是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回归模型的构建。这一研究在数字鸿沟领域处于前沿的位置。第七章:基于斯坦伯格模型的政府ICT投资政策分析本文在第七章中引入博弈论中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对政府从全局出发加强ICT投资的统筹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调控参数选择进行分析。其结论可以简单描述为两点:一是中央政府应加强对区域ICT相关的统一协调、合理分配。二是中央政府的最优ICT投资策略是通过类似于“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的转移支付机制将发达地区富余的ICT投资预算转移到落后地区,平衡各地区投资水平,并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或相应的鼓励机制促进发达地区ICT投资向落后地区转移。第八章:对弥合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综合建议。本章提出了数字鸿沟政策的确立原则,在此原则下根据本文所提出的数字鸿沟动态模型提出了数字鸿沟政策思维框架。在此框架中,政府的数字鸿沟政策包括四个出发点和三个落脚点,共12个象限。最后,本文对每个象限中可能的政策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共政策制定者参考。第九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对全文工作进行简要的描述,总结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指出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基于面板数据的数字鸿沟影响因素因果检验、数字鸿沟动态模型、政策建议的提出这三方面:1、综合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因果检验分析了数字鸿沟七大指数相互间的因果关系。2、综合运用面板数据动态回归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动态模型。3、基于斯坦克尔伯格模型的政府ICT投资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