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椎前路手术和颈椎后路手术是目前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比较成熟的术式,由于手术入路及术中操作要求不同,在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满意的前提下,颈椎影像学特征已成为评估手术满意程度的另一标准。颈椎前路手术长节段的椎间融合及颈椎后路手术后方韧带复合体的破坏均改变了颈椎影像学特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已多次对颈椎影像学特征与MCSM手术的关系进行讨论,主要考虑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可能会对脊髓及神经的功能恢复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MCSM手术的目的在于减压彻底的同时提供颈椎稳定性,并且应尽可能维持颈椎原有的生理解剖结构。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前后颈椎矢状位的平衡变化及手术疗效的比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A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0例,B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40例。统计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X线片上C7矢状位垂直距离(SVA)、C2-7Cobb角、T1-Slope,记录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术后C5神经根麻痹、轴性症状患者的例数。结果:两治疗组间性别、年龄、发病节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112.78±9.12)min,术中出血量(77.84±54.37)ml,术前JOA评分(7.65±1.96),术后JOA评分(14.62±0.98),神经功能改善率(74.38±7.12)%,术前C2-7Cobb角(18.33±11.63)°,术后C2-7Cobb角(19.31±11.26)°,术前C7矢状位平衡(18.73±4.43)mm,术后C7矢状位平衡(15.05±8.25)mm,术前T1-Slope(24.83±7.50)°,术后T1-Slope(25.93±8.18)°;B组:手术时间(120.60±7.96)min,术中出血量(258.25±54.16)ml,术前JOA评分(8.05±1.40),术后JOA评分(14.73±0.55),神经功能改善率(72.58±5.31)%,术前C2-7Cobb角(18.48±6.88)°,术后C2-7Cobb角(11.91±6.49)°,术前C7矢状位平衡(18.20±7.16)mm,术后C7矢状位平衡(31.31±8.03)mm,术前T1-Slope(24.52±6.60)°,术后T1-Slope(17.53±4.96)°。其中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前C2-7Cobb角、术前C7矢状位平衡、术前T1-Slope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C2-7Cobb角、术后C7矢状位平衡、术后T1-Slope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C7矢状位平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C2-7Cobb角、T1-Slop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C2-7Cobb角、C7矢状位平衡、T1-Slope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未见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症状患者,B组发现轴性症状患者4例(1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5神经根麻痹症状患者2例(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无论选择颈前路手术或是颈后路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但是颈前路更能降低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减少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并且颈椎前路手术在颈椎矢状位平衡的维持中优于颈后路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