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因子的提取及聚肌胞的体外降解研究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urne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移因子(TransferFactor,TF),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可以将免疫信息转移到其它个体的一类多肽与核酸的混合物。本实验通过对透析液中多肽和核糖核酸含量的测定,比较了反复冻融法和细胞裂解液处理法这两种方法对转移因子提取效果的差异,并进一步讨论了冻融法中不同解冻方式和冻融次数对转移因子收率的影响。在用细胞裂解液处理脾脏淋巴细胞时,通过细胞计数的方法确定了Tris的基本浓度,同时比较了不同SDS浓度裂解液对细胞破碎效果的差异。   聚肌胞(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polyI:C)是由聚肌苷酸和聚胞苷酸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双链RNA,是一种高效的干扰素诱导剂。本研究首次用基于SYBRGreenⅠ荧光染料与双链RNA(dsRNA)结合产生荧光,加热使双链解开引起荧光减弱的原理,建立一种对特定双链聚肌胞含量检测的方法。同时通过对聚肌胞在兔血清和鸡血清中的降解的检测,初步了解聚肌胞在这两种动物机体内的降解情况。现研究结果如下:   1.脾脏组织用去注射水匀浆比用生理盐水匀浆的效果更好,表明注射水与脾脏细胞膜之间形成的渗透压差更容易破碎细胞膜,使其内容物释放出来;反复冻融6次时的转移因子中多肽浓度和核酸含量最高,过多的冻融次数反而会使转移因子中的多肽和核酸的含量变少,这可能是过多的反复解冻会对多肽和核酸产生破坏,致使其含量降低;同时,也会使细胞内溶酶体裂解,释放出水解酶,水解了转移因子中的多肽物质。上清液透析24小时转移因子的的率最高。同样的,透析时间延长并不能使透析液中的转移因子的含量增加,反而会减少。在化学破碎法提取转移因子时,先通过镜检细胞计数确定化学裂解液的初步配方。确定Tris含量为2.5%时细胞破碎率更高。通过不同浓度SDS的用量,不同透析时间的选择,发现SDS含量为0.7%,透析24小时的转移因子的含量最高。这两种方法为工业提取转移因子提供了工艺参考基础。   2.通过用SYBRGreenⅠ荧光染料与聚肌胞结合,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其融解曲线,发现聚肌胞浓度在0.025mg/ml~2mg/m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由于融解曲线能特定反映的是双链核酸的解链温度时的荧光量和完全解链后的荧光量的差值与温度的变化,故此方法能特定检测dsRNA或dsDNA,特异性较高,解决了以前荧光法、紫外分光法和定磷法等的特异性差的缺点;实验发现不同动物血清中RNA酶活性对聚肌胞的降解作用有差异,其中,鸡血清对聚肌胞的降解最明显,而兔血清对聚肌胞降解稍差。鸡血清在加入聚肌胞以后4小时和24小时的荧光量几乎没有变化,一直比较低,几乎立即就被降解掉。而兔血清加入聚肌胞后4~24小时之间的荧光量是缓慢减少,说明聚肌胞在兔血清中降解的比较慢。这为将来聚肌胞在动物中的用药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利用RS-75应力控制流变仪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NP-10)所形成的液晶的流变学性质,特别是线性粘弹性.首先考察了NP-10的相行为,确定了六角相立
真姬菇(Hypsizygusmarmoreus)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属于中偏低温型食用菌。菌丝生长温度5~30℃,最适20~25℃,超过35℃或低于4℃时菌丝不再生长,在45℃以上无法存活,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
本论文以CdS纳米材料(包括纳米线、纳米颗粒和纳米管)的模板法制备、表征和生长机制为研究目的。通过模板法和电化学、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物理测试技术,组装了CdS纳米
两性聚丙烯酰胺是一种水溶性高分子,由于其链节上同时含有正、负两种电荷基团,因而具有明显的"反聚电解质效应"和pH值适用范围广等特点.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得到的产品不仅溶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存储装置,其特点是功率密度大、使用寿命长、可用范围广。因此,开展对该元件的研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在超级电容器的构成部件中,电极材料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过渡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比如Ni(OH)2和MnO2,具有理论比容量高、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和资源丰富等优点,而碳材料比表面积大,特别是近年来发现的石墨烯,由于其突出的特性,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为了充分利用这两类材料
该文首先考察了采用紫外吸光光度法,以芦丁为标准品,硝酸铝-亚硝酸钠为显色剂,快速准确测定苦荞麦中类黄酮的可行性,类黄酮的含量为4.592%(n=6,RSD=0.453%),加样平均回收率96.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解决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得到了研究者的持续广泛关注。其中,太阳光能的综合利用及光量子效率提高是半导体光催化剂研究所面临的两大挑战。传统Ti02材料具有优良的化学及光化学稳定性且无毒无害,但其禁带宽度较大,只能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部分,且光量子效率偏低,因此,赋予Ti02材料可见光响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Ag3PO4在可见光(480 nm左右)条件下仍表现出高
在微滤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微滤膜污染机理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型可用于定量描述微滤膜污染现象,这就严重阻碍了微滤膜技术在工业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
D-苹果酸(D-Malate)是一种重要的手性化工材料,主要应用于手性药物合成、手性添加剂、手性助剂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国内 D-苹果酸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研究微生物拆分法,尚无工业化的报道,因此对生物转化法制备 D-苹果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主要创新点:本文在国内首次研究酶转化法生产 D-苹果酸,利用 He B. F.筛选的Pimelobacter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