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前屈滚腰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并从结构上对该手法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为该法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支持,提供一种保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可行方法。方法:(一)临床研究2012年3月-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治疗中心因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前来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3例。其中男性25人,女性29人;年龄最小52岁,最大85岁,平均67.04±9.05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40年,平均9年;分组情况如下:手法治疗组27人,随访22人;综合疗法治疗组26人,随访24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长短等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3例患者中,手法治疗组2例患者无法按时复诊,剔除纳入,联系不上失去随访案例3人,随访期间因复发前往外院治疗而剔除者1人,进行手术治疗者1人;最终53例患者当中有46例完成随访。记录两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最初跛行距离、最大行走距离、改良MacNab功能评分、复发情况等指标,通过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二)三维有限元分析选取在2012年3月-2013年9月期间,因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骨科治疗中心就诊,符合纳入标准,并在治疗过程中行腰椎CT薄层平扫的患者4例,调出其CT资料(腰椎L1-L5的CT薄层平扫,扫描厚层为0.75mm),将CT图片储存并输入Mimics10.01软件,生成三维图像。然后运用Mimics软件中通过不同的灰度值提取腰椎骨骼的轮廓线数据,进而获得腰椎的点云数据,并以STL格式保存。然后将STL格式的数据文件导入Geomagic Studio软件中,根据椎体各部分的曲率变化情况划分成多个区域,然后将各区域的点云数据进行拟合生成腰椎几何模型,最后以IGES格式导入MARC2005进行网格划分,并根据不同结构的建模参数建立有限元建模,最后利用MARC软件进行模拟生物力学实验,测量其中立体位下椎间隙后高度(m)、小关节相对位移(mm)、椎间孔高度(mm)及截面积(mm2)等相关数据,做好记录,然后使腰椎前屈50。,并在该体位下从各节段上、下两椎体的后方棘突施加500N的矢状位、垂直棘突、指向椎体前方的力,测量腰椎在前屈体位下相关指标变化,做好记录,并通过SPSS19.0对各组数据的前后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临床研究采用手法治疗的25例病人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JOA(29分)和VAS评分上,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的26例病人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JOA(29分)和VAS评分上,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对手法治疗组与综合疗法治疗组的疗效进行对比,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手法治疗组与综合疗法治疗组的跛行距离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末次随访时手法治疗组与综合疗法治疗组的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三维有限元分析纳入病例4例,顺利完成建模及分析工作。统计学分析结果:L1/2节段在各项指标当中均无明显差异(P>0.05),L2/3节段在椎间孔高度及截面积方面的改善明显(P<0.05),L3/4节段在小关节相对位移及椎间孔截面积改善方面差异明显(P<0.05),L4/5节段在各项指标中均有明显改善(P<0.05),L5/S1节段在小关节相对位移及椎间孔高度改善方面差异明显(P<0.05)。结论:使用前屈滚腰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能有效地治疗疾病并控制复发,改善行走距离,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保证;其起效机制可能是通过对椎间孔高度及截面积等相关指标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