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依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阶段肝细胞功能尚足以维持机体基本的代谢需要且临床症状多缺乏特异性,因而很少引起患者的重视,待进入失代偿期阶段,健存肝细胞不能满足机体基本的生理需要,则出现以肝细胞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主的临床表现,但两期界限常不清。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Child-Pugh分级方法一般认为,Child-Pugh A级为肝功能代偿期,Child-Pugh C级为肝功能失代偿期,而Child-pugh B级为代偿与失代偿之间的过渡阶段。目前临床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仍然限于对症治疗、改善肝功能及并发症的治疗几个方面。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学说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肝病发生机制新的途径,我室先前的多项实验表明,IETM是肝炎慢性化和重型化的重要参与因素,同时IETM在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设计的如下系列实验,试图从肝硬化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转化的角度探讨肠黏膜屏障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作用,以提示临床工作者注重肠道功能的维护将有助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改善。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变化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之间关系的研究,共含4个实验。实验一采用我室创建的复合因素肝硬化模型,研究大鼠肝硬化时肝功能分级与肠源性内毒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肝硬化6周及10周大鼠肝功能Child分级与门静脉内毒素血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80,P<0.01)。实验二用不同分子量的探针(异硫氰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和II型辣根过氧化酶,HRP-II)灌胃后直接测定它们在门静脉血中的含量来研究肝硬化大鼠肠黏膜通透性,并与门静脉内毒素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阶段肝硬化大鼠Child-Pugh分级与门静脉内毒素、FITC-D及HRP-II之间用Kendall’s tau-b方法比较均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46、0.599和0.630,P值均小于0.01。提示门静脉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是由于肠黏膜通透性升高引起的。实验三通过研究肝硬化时肝脏kupffer细胞吞噬清除印度墨汁的情况及免疫组化对kupffer细胞溶菌酶染色情况,探讨肝脏kupffer细胞在肝硬化体循环内毒素血症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注射印度墨汁24小时后,肝硬化动物肝组织中含墨汁颗粒的细胞较正常为多,颗粒也较正常大,且多靠近纤维间隔附近,说明肝硬化时kupffer细胞对墨汁吞噬清除能力的减退,但对kupffer细胞溶菌酶染色发现kupffer细胞总的数量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这就提示肝硬化时kupffer细胞吞噬功能减退更可能是由于肝硬化肝组织结构改建的结果,此时肝脏kupffer细胞的分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这一点更有利于IETM的形成,同时受体循环内毒素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