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促经汤配合针灸治疗卵巢早衰脾肾亏虚型的临床疗效,探讨补肾促经汤配合针灸的综合疗法对卵巢早衰脾肾亏虚型患者的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门诊最终共收集60例确诊为卵巢早衰脾肾亏虚型患者的完整病例,分为中医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中医治疗组予补肾促经汤配合针灸治疗,西药组予克龄蒙口服,连续治疗三个月,停药后观察3个月,并于治疗前及停药三个月后监测血清FSH、LH、E2的值,停药3个月后统计疗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月后及停药3月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及停药3月后患者血清FSH、LH、E2的值变化。结果:1.两组疗效比较:中医治疗组治疗卵巢早衰脾肾亏虚型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愈显率为43.33%;西药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00%,愈显率为36.67%。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愈显率与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治疗卵巢早衰脾肾亏虚型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愈显率为46.67%;西药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0.00%,愈显率为36.67%,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愈显率与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和主症证候积分值比较:治疗3月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医治疗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值方面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药3月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值较治疗3月后均有所回升,但中医治疗组停药3月后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停药3月后与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3月后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停药3月后中医证候积分值与治疗前相比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月后及停药3月后两组的腰骶酸痛、四肢倦怠症状积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3月后两组在改善腰骶酸痛、四肢倦怠症状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三月后两组腰骶酸痛及四肢倦怠积分值均有所回升,但中医治疗组与治疗3月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治疗3月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3月后中医治疗组腰骶酸痛、四肢倦怠症状积分值与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后双向体温比较:中医治疗组服药3个月期间监测基础体温,双相体温发生率为42.22%,停药后3个月继续监测基础体温,双相体温发生率为38.89%,停药后3个月排卵率略下降,但与服药期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于停药后3个月连续监测基础体温,双相体温发生率为36.67%,与同期中医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分泌激素比较:停药3月后两组血清FSH值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停药3个月后血清LH值明显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停药3个月后血清E2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促经汤配合针灸治疗卵巢早衰脾肾亏虚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较明显的改善卵巢早衰脾肾亏虚型的中医临床症状,能升高E2水平,降低FSH、LH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卵巢功能,重建卵巢与垂体之间的调节应答,调整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性腺轴的功能,使内分泌系统趋于一个新的稳态而起到临床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