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汉语中评价性“V-起来”(‘NP (受事)+V-起来+AP’)这一独特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句法研究,且大都在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的理论框架下进行,但关于该结构(或者隶属于该结构中的部分句子)是否为汉语中的中动结构,学界一直存在讨论和质疑,其句法生成也是莫衷一是。因此,本文选取该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加深我们对其各方面特点的认识和把握,并在句法生成方面,提出我们的看法。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文对评价性“V-起来”这一结构的句子成分组成、句法和语义特点、动词和形容词限制条件以及其分类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描述。通过该结构和英语中动结构的对比,我们发现,二者同具有泛指性(genericity)、情态概念(modality)等相似特点,也存在诸如动词限制条件不同等不同点。基于殷树林(2006)等人的研究,我们采用其AP语义指向的标准,将该结构分为三类。第二,基于陶媛(2010)等人的研究,我们也认为,该结构的主要谓语是AP而非“V-起来”,且“起来”并不能担任中动标记,因此将该结构视为汉语的中动结构不妥。第三,在由Chomsky(1999)提出的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和Nunes(2001)提出的迂回移位理论(Sideward Movement Theory)构成的理论框架下,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该结构的句法生成。我们认为,该结构由两个句法体(syntactic object)嵌套而成,一个TopicP和一个主句CP。第一类中,TopicP为主句附加语,主句主语为句首NP;第二类中,TopicP为主句主语;第三类中,TopicP为主句附加语,主句主语为隐藏的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