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研究表明,80%以上有开颅手术史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术后疼痛经历,而其中50%以上的患者还可能伴随长期的慢性头痛,围手术期镇痛的不足可能导致焦虑、高血压的发生,更严重可能导致术后颅内出血。多模式镇痛是近年来临床镇痛的新趋势,其将不同镇痛模式的优点相结合,减少了单一镇痛模式的副作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与疼痛的具体关系值得探讨。本研究拟讨论多模式镇痛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镇痛效果的观察以及CGRP与疼痛的可能性关系的分析,为临床镇痛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选取择期行开颅手术患者4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多模式镇痛组(D组)20例与对照组(C组)20例。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D组麻醉诱导插管后用0.5%罗哌卡因行双侧头皮神经阻滞(SB Scalp nerve block)。上三钉头架前l0min给予氟比洛芬酯(Flurbiprofen)50mg缓慢静滴,手术打开颅骨骨瓣后使用2%利多卡因脑棉硬膜贴敷,手术结束前1小时给予0.1mg/kg地佐辛,缝皮后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进行切口阻滞。返回病房后24小时静脉泵注布托啡诺0.08-0.1mg/(kg.h)。C组使用生理盐水行双侧头皮神经阻滞,手术结束前1小时给予0.1mg/kg地佐辛,返回病房后不再使用任何镇痛相关药物。记录入室、气管插管后5min、上三钉时、切皮时HR和MAP。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入量、手术结束至患者苏醒拔管时长、术中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剂量。记录术后2h、术后12h、术后24h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简称VAS)。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和术后24小时采取患者静脉血4ml测定血清内CGRP的浓度。记录术后需额外追加镇痛药物的患者人数。[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中出入量,手术时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较对照组用量更少。(P<0.05)4.两组患者术前和术中血压和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患者在术后2小时、术后12小时和术后24小时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6.同组病人术前与术后的CGRP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术后CGRP浓度较术前均升高(P<0.05);多模式镇痛组术后与对照组术后CGRP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CGRP浓度较对照组术后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术后追加镇痛药物人数较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发现,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应用多模式镇痛后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更少,术后苏醒更快,追加镇痛药物人数更少,术后VAS评分更低,CGRP浓度变化更小。因此,多模式镇痛可安全的应用于临床,使术中麻醉管理更安全有效,减少开颅手术患者疼痛以及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