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穴位区嘌呤信号的变化入手揭示择时针刺镇痛的时间作用机理。方法: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实验前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与时间医学实验室动物节律测试室的隔离单元内进行适应性驯养7天,再进行痛阈筛选,将光辐射热甩尾法痛阈测定在3s-10s之间引出反应者用于实验。将筛选后留用的108只动物根据基础痛闽随机分为造模组72只,空白组36只。造模组动物于右足足垫部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 0.1ml,空白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根据痛阈随机分为模型组36只与模针组36只。每组又根据处理的时间点分为ZT0、ZT4、ZT8、ZT12、ZT16、ZT20,6个亚组,每组6只。模型针刺组的各个亚组于相应时间点予以手针患侧的“足三里”穴,每5分钟捻转一次,每次针刺30分钟,一日一次。采用光辐射热甩尾法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各组动物痛阈,比较不同时间点动物痛阈的差异。然后采用微透析法分别于ZT0、ZT4、ZT8、ZT12、ZT16、ZT20时间点提取相应的各组大鼠“足三里”穴区组织液,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透析所提取出的组织液中ATP的浓度,比较各组动物在不同时间点大鼠“足三里”穴区ATP的浓度的差异,探讨以上指标的关系。结果:1、实验前动物的体重及基础痛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不同时间点,空白组的基础痛阈值以ZT0最高,ZT12最低。时间因素对空白组痛阈影响有显著意义,P<0.05。2、造模后,疼痛的节律出现改变,痛阂的相位发生变化,表现为峰值出现在ZT8,谷值出现在ZT16。但是,时间因素对模型组痛阈影响没有显著意义,P>0.05。3、模针组在相同时间点痛阈与模型组比较均呈上升趋势。时间因素对痛阈的影响有显著意义,P<0.05,说明不同时间点的痛阂有差异;交互作用对痛阈影响显著,即空白组与模型组与模针组之间比较痛阈差别显著,P<0.05。4、同组不同时间点的比较,空白组不同时间点穴区ATP浓度不同,ZT4分别与ZT8、ZT12比较,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不同时间点穴区ATP浓度不同,其中ZT0和ZT4比较,P<0.05;ZT4和ZT12比较,P<0.05。5、相同时间点的组间比较,ZT12空白组与模型组ATP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针组穴区ATP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在ZT16模针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其余各点模针组浓度数值均高于模型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空白组、模型组与模针组总体变化趋势比较,组间穴区ATP浓度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AT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对ATP的浓度影响显著。不同组间ATP浓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7、痛阈主要由穴区ATP浓度所影响,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不同处理方式呈正相关,即与动物处于生理或病理状态,还有是否采用了针刺治疗明显相关,P<0.05。结论:1、生理条件下动物痛阈变化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其最大值出现在ZT0,最小值出现在ZT12。2、针刺后动物痛阈升高,时间因素对痛阈的影响有显著意义,其最大值出现在ZT8,最小值出现在ZT16。3、痛阈与穴区ATP浓度正相关,并受机体状态与针刺的交互影响。不同时间点针刺,穴区ATP浓度变化趋势不同,提示穴区局部ATP可能参与了针刺镇痛时间特征的外周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