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选取妇科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为观察指标,通过对比临床常用电针疗法,观察温针灸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旨在进一步优化针灸特色疗法在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方法:1.将来源于我院妇科病区的共60例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温针灸组)、对照组(电针组)各30例。2.操作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针刺部位用酒精消毒。观察组使用“温针灸”,子宫穴(避开伤口敷料部位)、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穴位按常规针刺直刺1-1.2寸,合谷、三阴交、太冲穴按常规针刺直刺0.5-0.8寸,用捻转提插手法以求得气,以较强的针感与病人自觉舒适为度,将一段长3cm的艾炷从下端点燃置于双足三里、双三阴交针柄上,用纸片隔热防止烫伤,待艾炷燃尽后出针,所有穴位均留针30min。对照组常规针刺穴位操作同观察组,接上G6805一1电针治疗仪,线夹夹在两侧足三里、三阴交针柄上,选用疏密波,频率为2Hz/100Hz,输出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所有穴位留针30min。术后第一天开始治疗,每天上午针刺治疗1次,5天为1疗程,1疗程后结束治疗。3.根据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以及治疗前、治疗疗程结束当天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分级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与电针组比较,温针灸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较电针组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电针组相比,术后治疗前,两组腹痛评分分级,无明显差异(P>0.05)。经1疗程治疗后,在腹痛症状缓解程度上,温针灸组要优于电针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腹胀、恶心呕吐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疗程后,两组评分均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按改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症状来判定疗效,温针灸组痊愈及显效率为96.6%,对照组痊愈及显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温针灸在促进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方面有良好疗效,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电针,此外,随着患者术后顺利排气排便,治疗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腹胀、恶心呕吐症状也基本缓解,故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因温针灸的温热刺激具有较强的温通效果,在术后镇痛方面效果优于电针,故温针灸因其独特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