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目的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宏伟目标的达成,必须靠各级地方提供高绩效的治理方能承载起如此的厚望与期待。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压力下的今天,地方治理已成为各国地方试图获得长期生存、维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而地方治理的绩效水平,除了与特定地方在社会整体中存在的价值、地位等基本性质有关,更是与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治理能力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加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不仅要提高地方领导成员的个体能力,关键要构建地方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因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作为一个整体,其执政能力并不是领导成员能力的简单叠加,它依赖于领导班子的结构和运行是否合理,领导方式和工作机制是否科学。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一个地方的发展态势,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地方是否有一个在共同理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合理结构、能充分发挥最佳整体功能的党政领导班子。呼应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本文提出加强领导班子“结构建设”的新命题。结构建设作为能力建设的基础,极大地影响着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决定着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实现程度。尽管地方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和功能的完全发挥,最终要靠到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上来,但在现阶段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尚未完成之前,加强地方领导班子结构建设理应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 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结构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传统的对党政领导班子结构研究,过多地停留于领导成员基本结构的静态分析,较少对领导班子深层次结构,比如权力配置、权力运行、权力系统关系等方面做深入的动态分析,特别是缺少对党政领导班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运行结构的考察。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实践上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导致领导班子权力配置结构协调度不高、领导班子之间的互动结构契合度不够等问题。而领导班子结构建设,超越了原有的对领导班子结构的一般认识,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作为一个系统,作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动态考察其实际运行应该呈现出的结构状态。结构建设提出了领导班子结构应包含的三个层次:其一,按照经济政治体制要求和干部个性特点构成的领导班子基本结构;其二,按照高效管理要求配置形成的领导班子权能结构;其三,按照政治协商及权力制约等要求构建的党政领导班子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结构。 基于以上三个层次,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结构建设的基本内涵是: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具体国情,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发展要求为目标,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领导组织系统为基本内容,通过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结构问题的分析研究,着力在领导班子自然结构、权能配置结构、领导班子之间权力运行的互动结构等多层次上加以改善和优化,进一步增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并为创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领导制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文章主要有五个部分,分别包括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功能要求,现实结构的内涵解读,结构配置的问题透析,结构建设的原则和范式,并在努力廓清动态运作中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结构“事实是什么”,进而从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增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提供决策依据。